追忆令人难忘的老人杨善洲
来源:
2011-04-06 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谨以此文向一位高贵的生命致敬
上 善 之 洲
——追忆令人难忘的老人杨善洲
(利用部 梁屹峰)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 6载有余。
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第一个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是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
2003 至 2004年,我受组织的委派,来到杨善洲的家乡——保山市施甸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熟悉情况以便投入工作。在广泛的调研过程中,接触了众多的干部群众,我发现,有关杨善洲的故事,早被岁月酿成了歌,在当地的干部群众中传扬。他如何埋头苦干,身体力行,当县委书记时,农忙时节照样下田插秧。他如何两袖清风,严格自律,升任地委书记时,他的老妈妈(老伴儿)仍与女儿在家乡务农。而且,在谈论杨善洲时,他们都使用一个特殊的称谓“老书记”。这样一个略去姓氏的独特称谓,透着亲切,具有一种永恒的意谓,更表明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杨善洲的高度认可。我明白了这位施甸老县委书记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份量。让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想急切见一见这位“老书记”的冲动。
天遂人愿。 2003年重阳节,县委、县政府举办敬老茶话会,邀请离退休干部座谈联欢,请老干部们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座谈会召开前的场景,一派热闹,老干部们互致问候,欢声笑语不断。这时不知谁高声通报:“老书记来了”!老干部们纷纷涌向会场大门,亲热迎候。当工作人员向杨善洲介绍我时,这位老人用地道的施甸姚关口音和我打招呼:“你是自带饭票来我们施甸工作呀,欢迎你”。所谓“自带饭票”意指挂职锻炼的干部不在当地支领工资。这风趣的问候语让我心底一热。握手时,我仔细打量这位“老书记”,他 身材削瘦,穿一件灰色中山装,脸色黧黑,头戴一顶灰色鸭舌帽,双手粗糙,长满老茧。他目光清澈宁静,浑身上下有一种质朴而毫无造作的气质。我赶紧恭敬地回答:“我是来学习锻炼的”。老人笑了。
座谈会临近尾声时,老人发言了,大家都认真聆听。他思路明晰,侃侃而谈,尤其对施甸农业的发展提出不少真知灼见。他是抓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这是大家公认的。最后,他寄语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一定要搞好、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他语重心长地说出了我至今铭记的话语:战争年代、革命年代,党与人民群众那真是鱼水关系。一个党员遇上困难或身处危难,总会得到人民无私的帮助;如果一个组织、一级政府不为百姓办好事谋福利,党员不像党员,你再遇到困难或身处危难,哪一个会来帮你?说这番话时,老人神态庄严,平和的眼神瞬间闪过一道凛然之光,深深感染打动了我。至今回想起老人的话语仍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我的心。
二
2004 年的初春,我到施甸的工作进入第二个年头。风干物燥的春季,是护林防火的重要节点。我与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同志前往大亮山林场了解森林防火的准备情况。
车在崎岖的山路缓慢前进,随行的同志向我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大亮山林场的前身今世,介绍着“老书记”如何白手起家,含辛茹苦创建这林场的过程。 1988年的大亮山,是一座典型的荒山秃岭,由于过度的砍伐,方圆十几里已无象样的树木。刚刚从保山地委书记任上退下来的“老书记”抱着“用余年再为家乡人民做点事”的信念,带领县上调拨的十几个人钻进这个山沟沟,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创业,从而留下了一段传奇。
车子终于驶入林场,我们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车窗外一棵棵笔直的思茅松,一片片枝头绽满鲜花的果林,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在一声声悦耳的鸟鸣中,不时还夹杂着布谷鸟“布谷”的“提醒”。观赏着花香鸟语的美景,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大家都有了一种沉醉的感觉。林业局的同志冒出一句:“这都是老书记的功劳呀”!引来了一车人的欢笑。
来到林场总部——一小排红砖房,我们刚一下车,林场工作人员就跑来报告:老书记也在林场。大家一阵高兴。近年来老书记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加之林场规模已具,他就常住在保山市,但在森林防火的重要节点上,他往往还要上林场来布置检查一番。老书记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先去查看,忙完后晚饭就在这里吃,我请客”。我们于是遵令行事,分组活动。林场人员随我去瞭望塔。老书记挺关心我,说:“你走不惯山路,就让他们去吧”。当我表达了想“欲穷千里目”的意思后,他笑了笑,不再劝阻。
去瞭望塔的路上,林场人员指着路旁一座破茅棚说:“这就是我们刚来时住的地方,老书记在这里一住就是九年”。我禁不住驻足前往查看。这是一座如同电影里游击队员临时搭建的低矮茅棚,房顶的油毛毡已朽烂,既不能遮风,更不能挡雨,这是怎样艰苦的条件!而 杨善洲老人,当年保山地区的一号首长,为了造福家乡居然一住九年,这又是一份怎样的执着与坚守!心中非有善心大爱,不能如此。激动之余,我当时认真地对林场人员说:“你们应该在这个茅棚前立上标记,上书:大亮山林场始于此”。
我们在林场的晚餐,气氛热烈,大家相互敬酒,打趣笑闹。老书记不喝酒,但他看到一群年轻人在他面前欢闹时,脸上现出孩童般的笑容。返回县城的路上,我思绪难平,一如车窗外传来的阵阵松涛声。
三
在结束挂职返回单位的日子里,我也会时常关注着施甸。施甸在我的脑海里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鲜活的存在。 2009年下半年,云南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秋冬春连旱。 8月份,我随省林权改革督察组再次来到保山,遇到了施甸的同事。当我问及施甸的旱情时,他介绍道,多亏有了林场,大亮山周边的旱情并不严重,仍有溪水流淌,这完全得益于林场的蓄水涵水功能,林场已真正成了造福一方百姓的绿洲。他同时透露, 杨善洲在 2008年底就已将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初步估算,面积 5.6万亩的林场,经济价值已高达 3亿多元。同时不断感慨:“老书记的境界就是高,上亿的资产说捐就捐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这真是一个令人闻后彻夜难眠的决定。“上亿的财富,说捐就捐了”。善洲老人在营造这片实体绿洲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善心大爱浇灌出另一片绿洲,一片洞穿时空直指人心的精神绿洲!大哉善洲,上善之洲。
2010 年,施甸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家乡人民在林场为老人竖起了功德碑,功德碑赞曰:“善哉义举,洲绿水清,功德无量,伟业永存”。

1988年杨善洲同志在林场窝棚作林场规划

2008年杨善洲同志在林场
(本文图片由保山市档案馆提供)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