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档案辑录工作中的点滴

来源:       2011-04-07 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上善若水 情满绿洲
  ——杨善洲档案辑录工作中的点滴
  
  (利用部 和丽琨)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用他一生的言行和精神铸就了一块万人景仰的丰碑,人们在传诵他的业绩时,也掀起了向杨善州同志学习的高潮,为了配合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学习宣传活动,我们对馆藏中与杨善洲同志有关的档案进行了整理辑录,在整理、辑录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我馆馆藏中与杨善洲有关的档案资料并不系统全面,数量也不多,但这些丰碑下的花朵也用一个个片段,一个个特写 ,为我们勾勒出来杨善洲同志的轮廓,同时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一张履历表——一把尺子一杆称
  杨善洲同志从 1953年起开始担任领导工作,曾任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副书记、书记,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 ,至 1988年退休;他担任领导职务二十五年来,一贯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善洲同志曾经说过 :“我们从农村出来工作的本地干部,如何对待和处理好自己的家庭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要求严格,从未给过家人一丝一毫的“照顾”,甚至是合理合法的待遇,善洲同志都拒绝了。从这张退休时填的履历表可以看出,到退休为止,他家里有 11口人 (善洲同志除外 )全部是农业人口。 1964年,杨善洲任施甸县委书记,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他大女儿高小毕业,有同志提出让她出来参加工作,他不同意,教育女儿热爱农村,热爱劳动; 1978年,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好报告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 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善洲同志身体不好,组织上和同志们多次提出将他爱人转为城市人口,迁来保山市照料他的生活,他执意不肯,说 :“现在国家还困难,干部家属在农村的很多,我是领导,怎么能这样做呢?”“将来八亿农民的生活提高了,这些问题就好解决了”,作为保山地区的一把手,为自己的子女安排个好一点的工作,把妻子的户口迁到自己的身边,不仅是人之常情,合情合理,而且也是举手之劳,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
  一个个表彰决定——是金子总会闪光
   虽然杨善洲同志现在已经名满天下。但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善洲同志今天的荣誉绝非一夜成名,也绝非偶然,是杨善洲同志一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必然结果,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操守和执着的充分肯定。下面我们从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中所辑即为杨善洲一串闪光的足迹:
  1991 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 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 年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 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 年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1 年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杨善洲 30岁担任县级领导, 39岁担任地委领导,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 40多年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穿草鞋,带草帽,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到基层工作,总是先实地察看,然后再坐下来听取汇报,研究问题,在农村,他经常是见到栽秧就栽秧,遇到收割就参加收割,他去过的许多社队,都有他嫁接的桃李果木,群众称他是 :“闲不住的人”。有一次,杨善洲下乡,乡秘书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 1980年 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善洲同志非常重视学习,他不止一次提到“我文化水平低,更要加强学习”。善洲同志任地委书记后,学习也比较刻苦,白天工作忙,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学习中央文件,阅读报刊杂志,写心得,记笔记,平时开会讲话做报告一般不让秘书代笔,而是自己动手写,他说“我文化低,写东西很吃力,准备一次讲话要花两、三天的时间,但是自已动手好处很大”。他平时很重视学习科学技术,自己订阅了四种科技杂志,经常向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栽培技术、嫁接方法等,支持科技人员搞试验,深得农业科技人员的称赞,他在向科技人员的学习和劳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一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在领导农业生产、科学种田上,逐步取得了发言权和主动权,成了行家里手。他试验发明“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种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山区包谷套种间种的方法“三尺两面沟,两季夺丰收”,就是他在大官市大队蹲点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1979年底,他为了摸索亚热带地区发展多种经营经验,派人外出调查国内外市场对咖啡、胡椒等商品的需求情况,还亲自去怒江河谷作调查,了解和总结咖啡、胡椒的种植情况,并于 1980年 2月在地委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开展以甘蔗、咖啡、胡椒等种植为主的多种经营,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为这些地区的农民尽快富起来,找到了一条比较好的路子。
  善洲同志生活非常俭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他的住房比较小,办公室准备给他换,他不同意,他说:“现在还有人没有房子住,我一个人住十七个平方米就够宽了”,他的二女儿来保山读书后,他也不同意换,让女儿吃住在学校,周末才回来;他不同意地委机关恢复小食堂,始终与机关干部一起在大食堂打饭吃,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他经常下乡,坚持吃住与大家一样,从不让下面为他专门加菜添汤,有时遇到专门为他加菜时,他不仅不吃,还要教育批评;他从不利用职权搞什么“试用”、“试尝”的东西。 1980年,地区粮食局试验用小麦酿酒,送了两瓶小麦酒给他尝尝,善洲同志知道后,规定了一条 :“白送的不尝,开钱可以吃”。善洲同志平时很少回家,有时回家也从不坐公家的车, 1980年初,他老母亲病重,打电话叫他回去,他向地委请了三天假,坚持不让机关派小车送他,而是买了公共汽车票,再步行十多里山路往返。
  善洲同志对自己苛刻,对别人却很慷慨;他家里人口多劳力少,经济不富裕,在当地属中下水平;他平时也省吃俭用,节省下的钱,除了带点回家外,其余的都用来支援生产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志, 1963年施甸县委搞“试验田”,购化肥没钱,他拿出了 400元; 1964年姚关公社陡坡大队建茶园没有钱,他拿出 200多元; 1973年大官市大队建山区茶园试点,资金困难,他拿出 400多元; 1980年地委机关开荒,建生产基地没有钱,他将多年积存的 1000元钱凑出来。机关有的干部遇到困难,他经常拿出钱去帮助。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
  一份退休报告——余热绿满大亮山
  1986 年 59岁的杨善洲主动向省委提出了退休的请求, 1988年省委正式批准他退休,善洲同志从地委书记位子上退下来后,还担任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里曾准备把他调进省城昆明,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老杨的行动,感动了省地县林业部门,各部门积极支持老杨创办林场。县委为林场选派了干部、工人,并协调附近乡村农户与林场签订了绿化管理承包合同。杨善洲明确表示,自己属义务承包、分文不取。老杨鼓励大家说 :“我们要靠五十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用八十年代的科学技术来办林场”。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带领大家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就是要自找苦吃”。他们引进龙眼等水果树苗,开辟了水果基地。引进茶叶种植,开辟了茶叶种植基地。他们种植生产的黑山银峰茶,曾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大亮山林场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创办人,但他从未领取过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多次跟杨善洲谈过:“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 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回绝了:“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23 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造林 5.6万亩,修建林区公路 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 15公里,为 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 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 4个行政村 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 100公斤提高到 450公斤,周边 4个贫困村 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
  2009 年 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 23年心血创办的价值已经超过 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 2010年 11月 9日经保山市委、市政府同意,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杨善洲的“善”就是那上善若水的“善”。他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用一生的时间朴素而真切地诠释了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行动在亿万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七十年代杨善洲同志在田里劳动
  


  七十年代杨善洲同志在田里插秧
  
  (本文图片由保山市档案馆提供)
  
  

附件列表:

杨善洲档案辑录工作中的点滴

杨善洲档案辑录工作中的点滴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