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档案馆张永钦同志先进事迹
来源:
2011-04-18 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勇斗病魔创佳绩 青春热血献“兰台”
——大理州档案馆张永钦同志先进事迹
大理白族自治州档案馆张永钦同志,在身患白血病,身心与躯体受到病魔袭扰和摧残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斗志和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搏,全身心投入档案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大理州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创造不平凡业绩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真实反映,是各种知识的总汇和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档案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而又复杂细致的工作。几十年来,张永钦同志始终立足本职、勤奋敬业、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永钦同志, 1955年生, 1980年毕业于大理农校, 1981年起从事档案工作。 30年来,他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入选《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 华人卷》。 1981年,大理州的科技档案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张永钦同志被派到大理州农科所开展科技档案试点工作,为建立健全全州科技档案工作,他在农科所一蹲就是三个月,和农科所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制定方案,一起收集整理科技档案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全州科技工作的特点出发,根据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全所科技档案进行分类、立卷、归档,建立起规范的大理州科技档案室,为全州召开的科技档案工作会议提供了成功范例,参加会议的 100多人参观了大理州农科所的科技档案工作。在召开全州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的同时,大理州委办公室结合大理州农科所科技档案工作试点经验,开展了 13个县市和州级农科单位的科技人员现场培训。张永钦讲述了农业科技档案知识,并进行现场示范。使基层科技人员现场感受开展农业科技档案的技术与方法。从此,全州农业科技档案部门开始了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张永钦便奔波于基层农业科技档案部门间指导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大理州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建立起来了。大理州农科所的经验受到了州内外的肯定,许多单位慕名到大理州农科所参观取经。张永钦根据在大理州农科所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浅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分类》的论文,发表在《云南档案通讯》 1985年第 1期上。
1982 年,张永钦受单位指派,一个人深入到剑川双河煤矿、乔后盐矿、云龙锡矿等边远企业指导建立科技档案工作,他奔波穿梭在各企业间,指导企业收集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事实、数据、技术成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使企业科技档案工作规范化,便于科技人员的查找和利用。为企业培训档案管理人员,他在企业一呆就是 10多天,规范建立科学高质量档案,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翔实、可靠的科技档案。这次任务圆满完成后,张永钦专门撰写了《专业主管机关要抓好档案工作》一文,发表在国家档案局《内部通讯》 58期上,为同行提供了此类工作的借鉴经验。
1994 、 1995年,张永钦同志多次深入漫湾发电厂指导企业档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大胆借鉴国内外档案管理先进经验和技术,前瞻性地按国家一级标准建成档案馆,实现了企业档案的目标管理,这在云南省还是第一家。在大理飞机场建设过程中,张永钦与机场建设指挥部、施工单位一道,对施工、生产、基本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完整、准确的整理、分类、编目,做到档案工作与机场建设同步,机场建设档案顺利通过了验收,得到专家的好评。
在长期担任业务指导科科长期间,张永钦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在大理州工商银行、石油公司、农机公司等单位档案管理达标升级活动中,为了按时按质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他带领同事经常加班到深夜。在档案业务指导中精益求精,获得被指导单位和基层档案人员的赞誉。
张永钦同志深知“求真”是档案工作的魂,档案工作者要“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凡他经手的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和利用等,都要一丝不苟逐一认真核实,做到准确无误,无一差错。由于他对档案事业的执着追求并取得累累硕果, 2000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馆员。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服务好白州发展
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作为大理州档案局的业务骨干、业务指导科科长,张永钦知道要优秀地履行好这一职务,必须具有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水平。为此,他十分注重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主动要求到基层单位蹲点,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下班回家一头扎进书房,节假日经常泡在图书馆,沉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知疲倦地汲取着档案学科的琼浆,理论联系实际,长期不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打下了他在档案科学研究领域的坚实基础。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众多足以傲世的历史遗存。而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作为大理档案工作者,研究大理历史档案负载的文化厚重度,为档案贮存历史文化,为大理发展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张永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悉心学习研究大理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文化。大理的南诏德化碑,是研究唐、南诏、吐蕃 (西藏 )历史的重要石刻档案,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档案价值。张永钦对这一承载厚重历史价值的文物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撰写了论文《南诏德化碑档案价值刍议》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这篇论文获得大理州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被信息中心评审为千禧优秀论文,进入国际互联网在全球交流。 2004年,大理州农村出让集体荒山荒坡工作启动后,张永钦深入到弥渡县苴力乡等农村调查研究,掌握集体出让荒山荒坡的档案情况,潜心学习研究有关政策文件,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形成了《大理州集体荒山荒坡档案管理办法》,经州政府批准下发执行,云南省档案局将这一办法转发至全省参照执行。据此他撰写的论文《建立与完善“四荒”档案》,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档案学通讯》上。
三、战胜病魔、忘我工作、书写人生华章
2002 年初,张永钦不时感到疲乏无力、心慌气短、肠胃不适等症状,起初他认为是由于没有休息好引起的,不当回事,吃点药又投身工作中。随着症状的加重,在家人和同事的劝导下, 5月他才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院的最终确诊是白血病,在这令家人和朋友震惊的结果面前,张永钦沉默了,思前想后,他决定向病魔抗争。为不影响单位的工作,他主动辞去了技术编研科科长、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党支部委员等职务,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一次次痛苦的化疗使他饱受折磨。尽管他身患绝症,但是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档案情结,已被他看成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他割舍不下。在医院中,专家要为他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分子生物学依据,建议其赴北京作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在北京诊治期间,他强忍着多次骨穿创伤疼痛的折磨,分析结果一知晓,第二天就返回大理投入到白族档案的研究中。他按照档案文化理论,结合大理特有的白族风情、白族文化,形成了《略谈白族特色档案》研究成果,发表在云南科技出版社《兰台荟萃》和大理白族学学会《白族学研究》 2006年第 16期上,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科学杂志社第二届“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优秀文章一等奖。多年来,病情稍有稳定,他就拖着正被癌细胞吞噬着的病体返回到工作岗位,尽管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处处关照他,让他多休息,但他却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边接受治疗边工作,忘我无私地投入工作,使其献身“兰台”的热情与活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雄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大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为了构造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服务的档案平台,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张永钦提出了开展《旅游档案归档范围研究》的课题。他领衔承担了旅游档案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担任组长的他率领组员对大理旅游档案归档范围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时,他的病情加重,疼痛难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指甲变黑、变形。但他不顾病情,硬撑着跑景点实地踏勘,到相关部门分类整理旅游档案资料,废寝忘食,昼夜工作,拟写了《旅游档案归档范围研究》和《大理州旅游档案工作调研报告》,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档案科研成果经云南省档案局组织专家鉴定评审,获云南省档案优秀成果二等奖。
他在病中撰写的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档案观念再转变》发表于中央党史出版社《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009年出版)。论文《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于吉林省一级期刊《兰台内外》 2008年第 1期,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之际,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组织部、州委党校、大理日报社、大理州社科联等组织的大理州庆祝建党 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他的论文《档案工作要努力实践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获鼓励奖。
这以后,张永钦还抱病主持了云南省档案科研项目《档案中的大理三月街》的研究,工作中数次因病魔发作而不得不停下,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挺住,圆满完成了任务。该研究成果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张永钦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写了人生平凡中孕育伟大的绚烂华章。
四、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热心助人为乐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张永钦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朋友和同事与他交往总是被他的乐观所感染。他常说: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烦恼和挫折。面对挫折时如果能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才能将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生机,将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人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会让自己的日子阴暗乏味。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工作上他淡泊名利、勇挑重担、不计得失;日常生活中他与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由于他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是档案学方面的资深学者,档案界的许多同事每逢晋升专业职称或撰写论文,总是喜欢找他出出主意,帮助把把关,他来者不拒,满腔热忱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从论文观点的确立、分析问题的角度到谋篇布局,他都提出中肯的看法,为许多同仁晋升档案职称提供有益的帮助。同事朋友中谁有事找他,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助。 1996年,张永钦参加大理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赴漾濞县彝族山区光明村开展工作。由于他同村民们打成一片,相处融洽,该村村民经常捎点核桃等土特产给他。多年后一村民女儿因病到下关治疗找到他,他将父女俩留在家里吃住,陪同指导就诊,一直到送父女俩返家。他有一位朋友,下岗后当了出租车司机,平时吃苦耐劳,对顾客微笑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供两个女儿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为朋友撰写了事迹材料,这位朋友被评为大理市出租车司机的“标兵”。在云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中,张永钦所居住的小区无法正常供水,他经常深夜为大家义务抽水,保证大家的生活用水,大家都称他为“热心人”。每当同学、朋友聚会,他乐于为大家办事,大家都推他为召集人,被同学、朋友亲切地称为“秘书长”。同学、同事、朋友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视他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