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档案馆姜靖武同志先进事迹
来源:
2011-04-18 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姜姐的乌蒙兰台情
——昭通市档案馆姜靖武同志先进事迹
近来,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在档案这条战线上,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个“杨善洲”。他们怀着坚守的政治信念,践行使命,数十年如一日,乐于奉献,甘于做档案事业发展的垫脚石,默默奉献在兰台……昭通市档案馆的“姜姐”就是档案战线上的又一个“杨善洲”。
姜姐,名姜靖武,有着乌蒙文化人清秀的面容和慈祥的微笑。走近她,但见额头上那几缕泛白的发丝和眼镜架下温和的目光;走远她,清瘦的身影在人海中淡去而后消失,很难再觅。姜姐是昭通市党代会代表,昭通市档案局(馆)保管利用科副科长。如今已 54岁的姜姐,从“小姜”到“老姜”,成了昭通档案的大姐。在档案工作岗位的 25年岁月里,她走得很平凡,而平凡中又很不平凡……
这里没有勋章,鞠躬尽瘁
“她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档案事业中,无怨无悔。”“她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在昭通市档案局(馆),提起姜姐,从领导到职工,都赞不绝口,有说不完的档案事、道不完的档案情。然而,当请姜姐介绍一下她个人的工作业绩时,她沉默了。一旁的档案人眼眶有些湿润:档案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档案人只有吃苦耐劳、恪尽职守和无私奉献,因为工作岗位实在太平凡!
1975 年参加工作的姜姐,曾在绥江县物资局、县信访办当过小职员,这些经历都已在姜姐的脑海里淡去。让她记忆犹新的是, 1985年,她调进绥江县档案馆。从此,她就成为一名档案人;从这以后,她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进档案馆之前,姜姐并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而入这一行后,她知道了什么是档案,知道了该如何整理档案。在整理乡(镇)档案中,当看到有的档案已残缺不全,甚至重要档案不慎遗失或损毁时,姜姐心痛了。特别是知道因档案的损毁或遗失,有的乡(镇)或部门已付出惨重代价后,姜姐开始上门做档案管理的宣传,见了熟人在说,见了生人也在说,她就不怕别人说自己唠叨。在姜姐的带动下,经过多方宣传,绥江县年年办档案工作培训班,档案管理得到顺利推进。
1992 年的春天,姜姐调到市档案局(馆)工作。不管是在县上,还是在市里,她每天面对的,都是零散的和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的文件或档案,“分类”、“组合”、“排列”、“编目”……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接收、整理过程,姜姐用“细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去面对,慢慢地,她从中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人活着,就是为了“责任”二字,生活、工作都要讲责任、讲奉献,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责任和奉献中展现的。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责任与奉献书写着档案人的足迹,描绘着兰台的美景。
1999 年,市档案馆的目标是升级达标为省一级档案馆。为了这一目标,档案人每天都在按要求整理档案,姜姐也不例外。馆藏档案从 1877年开始,时间跨度为百余年,由于纸张带有灰尘、消毒杀虫药,档案形成时间长,在档案室里,姜姐开始眼睛发红、皮肤过敏,可她依旧坚持在岗位上,看着姜姐那股子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年轻的同志没谁叫苦叫累的。可喜的是,当年,市档案馆如期达标为省一级档案馆。
姜姐有早起的习惯,每天 6点起床, 7点 20分以前出门, 8点以前到办公室。提起姜姐早起,档案馆副馆长陈光德讲起一个故事:由于习惯早早到办公室,姜姐与同事到其他单位做档案整理指导时,也是早起。没想到提前到了,人家单位办公室门还没有开,提着水壶的她只好站在门口等着。多等几次后,一年轻人干脆把钥匙掏给姜姐,说:“您来得早,先开门进去,不然领导看到你们站在门口,我们又要被批评了。”几天下来,当看到姜姐和她的同事指导工作都是那么认真,且从不早退或缺席的,被指导的单位的工作人员感动了,对工作也不敢松懈了。
姜靖武同志是一个服从安排,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尽心尽责地把所担任的工作都做好,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只要是安排给她的工作,她有困难也不例外。在档案工作上,她搞过查阅接待、热情的服务态度,给来访的档案利用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搞过库房管理,对馆藏档案的存放、门类、各种载体等档案的基本情况,规范管理档案的基本规定,保护档案的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都比较熟悉;还搞过对外业务指导,在对外业务指导上,她所指导的单位都得到了单位领导和档案员的好评。
“作为一名党员,她吃苦耐劳,冲在前,干在前,无愧于‘档案人’的称号!” 局长易正春如此评价姜姐。
这里没有长幼,不进则退
姜姐的工作职责是档案业务、库房管理、查阅接待、档案用品管理、机关会计等,这其中,档案管理信息化、财务工作都需要计算机操作。
2002 年, 46岁的姜姐开始学电脑,当时单位只有两台电脑,使用的人很多,姜姐很难摸到电脑,加之上了年纪,虽然学了一个星期,可由于没有多少实际操作,学会的“鼠标、键盘、显示屏”等词很快就忘了。
2003 年,市上要求单位的财务决算报表必须是软件上报,不会电脑的姜姐只好手工操作完毕后,再请单位的电脑高手来完成,可本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却要麻烦别人,姜姐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2004 年,得知晋升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要考试, 48岁的姜姐心想:不管是工作需要,还是自身需要,都得学会电脑呀!于是,她咬咬牙,向领导请了假,去培训了一个星期。让姜姐高兴的是,单位财务上也配了一台电脑。学成后,姜姐上班时间可以在单位练习了。可一想到白天学的东西晚上又会忘记,姜姐干脆自己又去买了台电脑放在家里。这样,白天可以学,晚上可以练。要是哪里不懂呢,就打电话问“老师”。姜姐把电话本放在电脑前,人上了年纪,常常会忘记号码的。同一个问题反复问一个人会不好意思吧,那就多问几个人。学电脑期间,姜姐的“老师”有十多位,不管是同事还是亲友,只要有懂电脑的,她都会打电话请教。就这样,当时已是 48岁的姜姐硬是把计算机应用“攻”下了,考电子表格时,还考了 90多分!这分数是年轻人都不得不翘大拇指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姜姐时时以这句古训鞭策自己。“让我们最为敬佩的是,每天中午,姜姐是不午休的,也不回家,她在食堂里吃完饭后,就回到办公室学习。”同事杨应焦说。姜姐爱学习,也爱帮助同事。有时,看到其他办公室事忙,她会主动过来帮帮。当得知同事有困难的时候,她定会主动分忧。
由于工作出色,姜姐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馆员。“我是在部队干过的,不怕苦也不怕累。没想到,姜姐比我还能吃苦还能累。”同事铁发省如是感叹。
掐指一算,明年就要退休了,姜姐说:“我还得加强学习,要对得起自己的职称,要跟上,工作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效果,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我不能扯单位的后腿啊!”
这里没有小爱,一生无悔
姜姐每天下班回到家时,已是万家灯火。而每天晚上,姜姐都要动笔。她喜欢写论文,几乎每年都有论文问世。 2004年,其论文《对昭通市实施乡镇有一个综合档案室工程的个人见解》获省档案学会档案学术论文三等奖; 2006年,其论文《法律法规应为建立乡镇档案机构提供依据》获省档案学会优秀档案学术论文三等奖。
“都说档案局是个清闲部门,没有想到你还那么苦,都苦了些什么啊?”刚开始,亲人是不理解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亲人明白了:这千卷万卷的档案资料,凝聚的正是档案人的心血啊,连着的是兰台人的心。
档案具有凭证、参考的作用,常常有人来查阅。一次,昆明市要建爱国主义基地,需要用会泽的护城图,这幅图保存在昭通市档案馆。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昭通那天,正是周末,姜姐听到此事后,急匆匆要赶往单位,家人说:“就不能等到上班时间吗?”“人家难得等啊,再说啦,等一天,差旅费、生活费都要人家出嘛!”姜姐边说边出了家门。家人知道,这一去又是半天,因为查阅是需要时间的。又一个周末,一位老干部去世了,老干部的亲人需要查资料,为老人写悼词,正吃饭的姜姐放下碗筷又赶去单位……慢慢地,家人习惯了她,也理解了她,并感叹:档案人其实也不容易!
“妈妈,您那边一切还好吗?”电话这头,是高二的女儿思念母亲的呼唤声。电话那头,是姜姐牵挂女儿的慈母心。“孩子,妈妈不在你身边,一切都要靠你自觉了。” 2000年,姜姐的独生女正读高二,单位安排姜姐去挂钩扶贫点——鲁甸县新街乡扶贫一年。虽然女儿正需要母亲的照管,但她还是服从了单位的安排。在扶贫点,白天,她跟着乡村干部一起抓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如人口普查、户口整顿、村级体制改革……晚上,她在微弱的灯光下开始笔耕……一年过去了,姜姐下乡 219天,而女儿成绩却下降得厉害。
“我不怨妈妈,妈妈是最优秀的母亲,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这是我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如今,已成人的女儿在一家企业工作,每天在工地上很苦、很累,但她工作得很开心,她说:“是妈妈身体力行让我懂得了,要踏实工作、珍爱生命、感受生活。”
又一个寂静的夜晚,远处乌蒙山那高大的轮廓很清晰,瘦小的姜姐看完书后,在灯前又开始写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