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挂县包乡联户驻村日记:走进锣锅地
来源:
2012-09-17 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走进锣锅地
黄燕玲
2012 年 3 月 15 日 星期四 多云
昨晚一夜的大风,期盼能下点雨,然而未能如愿。
今天我们到了白池村委会最远的自然村 —— 锣锅地村。昨天去的是绪妈苦村,绪妈苦是彝音,据说是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的贫穷,妈妈们都很辛苦,因之被称为绪妈苦。
今天去的锣锅地也不知道是彝音还是汉名,整个村子在数座大山的夹缝里,的确有点像在 “ 锣锅底 ” 。唯一通往村外的路,是一条仅仅能通过一辆车的盘山土路。土路一面依山,一面是悬崖,路面坑坑洼洼,起伏不平,有的坡度可达 60 度。我们的车在路上蛇行,车里的人就像锅里爆炒的豆子,没有一刻停顿。如果昨天的路已经用了 “ 山路崎岖 ” 来形容,那今天只能是无语了。 20 公里 不到的路,我们走了整整两小时。
上午 11 点,我们终于到了锣锅地村,村里住着 76 户人家,有 250 余人。虽然远离巍山,远离大理,而且是彝族,但他们的住房,依然有大理白族民居的影子,可见民族文化和地域的相互影响。
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环境恶劣,村民的生活比绪妈苦还苦。
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劳务输出、小学生一费制、新农合等,锣锅地的人们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全村有 20 多人远赴昆明、福建、重庆等地打工,他们不仅给家乡带来了经济利益,也带来了城市文明,我们在一户人家看到了装有镜子的梳妆台,化妆品等等。
外出务工,也让山民们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加上国家每月给每个小学生 100 元的补助,罗锅地的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都会到白池村委会附近的小学上学。除学费、书费、住宿费由国家承担外,每天还有一份营养早餐。住校的孩子,家长每月只需要交几十元的费用,此举深受农民的拥护。锣锅地家家户户的适龄儿童都进了学校,村里已经出了两个大学生,他们是孩子们的榜样,是锣锅地村的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拍摄者:黄燕玲)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