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碘食盐始于抗战前夕

来源:       2013-07-18 11:29:32      字体:[大] [中] [小]
  
  
  云南地处内陆高原,土壤中普遍缺乏碘质,故人们很难从食物中获取身体必须的碘,因而导致好大一部人因此而发生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碘缺乏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存在。早在 20世纪 30年代,云南地方盐务当局开始了在食盐中加碘的尝试,我们有理由认为,云南今天防治地方病的成绩有当时那一代云南人的贡献。
  云南食盐加碘缘起于 1931年 2月 9日,云南盐务稽核分所给省主席龙云及盐运使朱旭的公函,即一个关于“改良盐质及防治颈瘤病”的公函。该公函分析道:“窃查本省人民患颈瘤之病比比皆是,轻者妨碍身体发育,重者则阻滞呼吸,极为痛矣。此病在食井盐之处人民患者特多,食用海盐则无此病。兹就化学原理考察之,则因本省水质过硬,其中含有钙成分甚多,而卤水亦含多量之钙,且海盐含有碘质,井盐则完全缺乏碘质,盖碘化物比较盐化钠易于溶化,一经水分冲洗即尔分散,不与硔 盐之任何质分互相溶合,此即为海盐与井盐互异之点,亦食用井盐致病之因也。”又说,“至于防治颈瘤病方法虽事属卫生,照例应由卫生局办理,但本省此项机关尚缺如,而病由食盐所致,于盐产不无关系,似应由盐务机关进行办理以期改善。”
  又道,“再查瑞士国及美国近湖一带人民,从前亦以盐质不良缺乏碘质食者多病,后用化学方法于食盐内由人工加入一定成分之碘化钾以资补救,于是食盐得以不患瘤病,业经敝所分别函致瑞士卫生部及美国领事请其将人工加入碘化钾方法详细函明以备采择。又照化学分析适当食盐内应含碘化钾约十万分之一。以本省全区年产盐额计则全年应需碘化钾无多,其值不过在法币一千数百元之谱,所费无几而又利民食者殆非浅辞。”
  1931 年 7月 21日 云南盐务稽核分所再上“制造碘化食盐办法以防颈瘤病呈”。该呈报中说,当时已经陆续收到美国及瑞士等方面寄来的相关材料。呈报中引用法国方面对云南颈瘤病状况的分析:“巴黎医科大学京生梅教授来滇游历时,曾估计滇南人口之染颈瘤病者约达百分之二十或二十五,穆礼雅博士亦尝证实此说,并谓山谷之中患者尤多,几无一免焉。但就经协理等历次来滇视察所及,男子患此症者平均为百分之十至二十,女子为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可见当时颈瘤病的流行程度。”
  1932 年财政部对盐务稽核总所下达了一个有关滇省食盐加碘的指令,要其会同云南省府查酌举办。该指令附发了内政部汪兆铭(即汪精卫)部长给财政部的一个咨复。在这个咨复中说:“……兹据报告碘质可以预防胶性甲状腺肿胀,殆已为各国医者所公认,云南盐务稽核分所拟提取全省用盐的百分之二十中,每公斤掺加碘化钾五公丝,制为人工加碘食盐,预防甲状腺肿胀,甚属妥当,该项碘盐所含碘质之量极微,当不致发生流弊。……嗣后似应每年逐渐增加数量以形普及,同时并应酌派医师查明,患病人确数及病症分布状况,并于食盐掺加碘质试用者增减情形,备作统计,以为将来研究改良之根据。”
  自此以后,云南盐务管理局逐渐在其主要井盐盐场推行食盐加碘这一利民措施, 1939年 9月曾对各属下发通令:“查人工碘化食盐,为防制 [治 ]颈瘤症简便易行办法,前经本局拟呈奉部核准实施,征求本省政府同意赞襄,并由国际防疫委员会委员劳勃森、美国红十字会代表马克洛、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姚处长暨云南民政长,同本局局长、副局长,组织云南预防颈瘤促进委员会,敦请龙主席为名誉委员长,同时研讨进行。”
  食盐加碘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有过一些周折,如有的制盐灶户,将公家下发的加碘药水(因含碱)拿去洗衣物,碘片原料必须进口,加碘食盐其加碘或多或少,未能符合规定标准等等。尽管这样,自抗战前夕开始推行的这一防治颈瘤病的措施取得了实效,省内各地的颈瘤病患者逐渐减少,提高了国民健康水平。
  
  (作者 吴强,摘自云南省档案馆《抗战时期的云南社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