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运输处为殉职南侨机工立纪念碑

来源:       2013-07-18 11:29:32      字体:[大] [中] [小]
  
  
  这里讲述的是档案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因病殉职于滇缅抗战运输线上的南洋华侨机工,却引出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对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的生活待遇的关切,负责抗战物资运输当局——西南运输总经理处一些相关的解释文电,国府首脑蒋中正亦亲函表明意见,侨务委员会提议为这名殉职机工立碑纪念……
  1939 年 7月 1日 ,一队由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车满载盟军援华的物资,从边境小镇遮放出发,沿蜿蜒的公路向下关驶去。不多时,天上下起了大雨,在这段通车不足一年的道路上走走停停, 400余公里的里程走了 10日才赶到下关。车队卸货后便即刻回赶, 13日返至永平,一名叫吴再春的机工,因连续几天的辛劳,加之恶劣气候的影响,突然感到周身不适,怀疑得了“寒热病”,继续往前赶了 100多公里,车队来到保山,此时,吴的病已转成痢疾。队友们将其送往西运处保山的医院,这段日子患病的人员很多,医院人满为患,吴再春不能住院治疗,只得在打了一针之后,随车队回遮放再行入院。不料,“十六日行至龙陵病势沉重,翌晨施救不及致告病故”。
  为纪念这位病逝于抗战运输线上的爱国侨胞,同时亦是对数千名回国服务的南洋机工们爱国热忱的一种肯定与褒扬, 1940年 1月 1日,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海外部共同为吴再春竖立了一块纪念碑,其碑文如次:
  烈士吴氏讳再春,年 32岁,南洋马来亚华侨,星洲道南学校学生,好运动,尤长汽车驾驶之术。抗日军兴,华侨莫不同仇敌忾不避艰险纷纷回国服务。吴君志切救国义不后人,于 28年 3月抛别父母妻子毅然归来投效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任滇缅公路运输司机,驰驱瘴疠之乡,备受沐栉之苦,昕夕靡懈,不稍顾惜,未几疾发,仍抱病工作, 7月 16日车至龙陵机件忽生障碍,护公物不忍舍去,竟守候以待救济车至,卒以内伏寒湿外感风侵,遂致身殉,其尽忠职守至死不辞以视前线将士杀身成仁者不遑多让,呜乎烈矣。
  吴再春病故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曾于 1939年 12月致函西南运输总处:“案据本会委员方之桢报告:以到达昆明后视察及指导华侨机工生活情形关于机工吴再春在长途中因机件发生障碍不能行驶,又值下雨天气严寒,守护公物不去卒至冻死,其舍身殉职,诚堪敬仰,拟开追悼会及在殉职地点建立纪念碑。以慰忠魂等语;本会极表赞同,兹由本会拨款国币叁百元,略为补助,以示提倡,相应检同汇票一纸,随函送请查照办理为荷!此致西南运输总处。”
  有关吴的病逝,或为误传致使陈树人函中有“……机工吴再春在长途中因机件发生障碍不能行驶,又值下雨天气严寒,守护公物不去卒至冻死”一说,对此西南运输处核对了吴病逝当月廿日其所在车队队长的报告,将其真实 死亡原因“函侨委会查明”。陈树人先生的信函是促成上述纪念碑建立的一个因素,而来自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的关注则是一更为直接的原因,以下为蒋给军事委员会的函件全文:“案据侨务委员会呈为华侨司机吴再春因公殉职请予褒恤一案到院当交交通部会同内政部核议,兹据复称‘查司机吴再春系在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服务,该司机激于爱国热忱毅然回国参加运输工作,为保持公家利益,竟以身殉职洵足矜式,自应予以褒恤以资激劝。关于褒扬一节,业函准侨务委员会复称,已函汇国币三百元,交由西南运输总经理处于殉职地点建立纪念碑以资表扬,似可毋庸再行置议。至究应如何抚恤,经会商结果,佥以北该司机回国服务实与普通应征服役者不同,自未便援用国民工役法,按非常时期专订人员服务条例并无给恤规定,至本交通部所订交通员工非常时期特恤办法,其通用范围仅以在战区工作被敌伤害致死者为限,该司机殉职情节即有不符,似亦未便援引,拟请转函军事委员会饬原服务机关特予优恤以慰忠勤而励来兹。所拟当否,理令备文呈复,敬祈鉴核’等情,查明转饬原服务机关优予给恤以慰忠勤。此致军事委员会。院长蒋中正。”
  自抗战全面爆发(七·七事变)以来,乃至整个八年抗战中,牺牲将士何止千万,战争期间单单为一名归国服务的华侨机工建立纪念碑,一方面说明当局对侨工的关切,更为重要的则是滇缅运输线的地位所决定,这条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是当时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出海通道,大宗出口的土产及所有国外援华的军需物资进口均仰赖它。
  抗战初期,中国后方陆路出海通道随战事的发展,有过三条线路:“港粤汉线” 1938年 1月至 10月,入境物资 106143吨;“越桂滇线” 1938年 10月至 1940年 6月,入境物资 41431吨;“滇缅线” 1939年 1月至 1941年 12月,入境物资 221567吨。在滇缅公路全线贯通之后,即投入使用,在当时堪称奇迹,这实在也是战局形势紧迫。
  
  (作者 吴强, 摘自云南省档案馆《抗战时期的云南社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