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陆大学到国立云南大学
来源: 2013-01-18 11:30:08 字体:
[大]
[中]
[小]
从清末到民初,“中国濒年多难,学务废驰。大学教育不发达,遂致人才缺乏,文化未兴。感此痛苦,西南各省为甚,而滇中为尤甚”。辛亥革命特别是护国运动后,为适应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创办大学已成云南当务之急。 1915年省政府就计划设立大学; 1918年滇川黔三省合议设立联合大学,但因经费无着未能办成。 1920年省长唐继尧慨然创议捐资私建大学,又因政变而辍; 1922年唐重主滇政,旧事重提。请王九龄、董泽两先生负责筹备,由创办人及滇中各界人士捐助款项;择地前清贡院,面积七十五亩三方丈,“居高阜、南临翠湖,风景绝佳、为修学最善之地”。 1922年 9月 1日成立建筑事务所举建校舍, 12月 8日,以创办人云贵总督唐继尧的别号“东大陆主人”为名,以“发展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才”为宗旨的私立东陆大学正式宣告成立。拟自 1923年 3月先招预科生四班,共计二百名,以后逐年添招,按级升进。分文、理、法、工、农、商、医七科。先开办文、工两科,文科分政治、经济、教育三系,工科分土木、采冶二系。《民治报》、《义声报》、《复旦报》、《均报》、《微言报》、《新民报》、《金碧日报》、《政报》等都登载了云南大学的招生启示和招生简章。围绕东陆大学这一西南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大学招不招女生的问题,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招收女生一事,董泽呈唐继尧“查欧美,各国大学,均系以男女同校为原则,异校为例外,诚以教育事业,首重普及,但属才堪造就,要无分男女”。但唐继尧指示“俟大学成立,办有成效,再行添设女子大学部,为女生升学之地”。杨凤贞、张琼华及女师全体学生联名上书请求东陆大学开放女禁招收女生;云南旅鄂学会请唐继尧收回成命招收女生;云南省教育司也请求开放女禁“查我国大学近日报考,已多兼收女生,潮流所趋,势难禁止”。
东陆大学终于顺应潮流,于 1923年 4月 9日发布招收女生布告,并规定女生考试科目为国文、数学(算术、代数、几何)、英文(文法、翻译)。
东陆大学的开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广东商人霍子常闻风募义,捐助一百万元用作东陆大学的常年经费;云南商人也互相激发,群起竞争,纷纷向东陆大学捐款;财政司为扶持教育起见将东川矿业公司的股票 10万元拨给大学作为基金。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仅靠个人捐款筹集的资金已不敷开支。东大校长董泽呈请省财政司将东陆大学的经费列入预算,按月补助;唐继尧令饬各县“筹办东陆大学系为造就精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自 1923年起各县每年筹解一百元,议作奖励各县学生求学之费,且取之于某县,用之于某县,意在使天姿颖异,家贫无力求学者得资深造”。
为谋本省教育之改进,经省政府议决于 1930年将私立东陆大学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1934年 9月呈请省政府转咨教育部,遵照教育部令更改校名为“云南省立云南大学”。全国著名数字家、教育家熊庆来先生自 1937年 8月受聘任校长以来,一再呼吁政府当局和社会各界“教育学术为百年大计,应予大力扶植,尤其要重视边疆的高等教育事业”,主张全国高等教育“应全面考虑.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不宜畸轻畸重”。在省主席龙云的支持下,他努力争取把当时尚属省立的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以国家力量促其发展; 1938年 7月 1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熊庆来任校长,经费定为国币 50万元。除保留原有文法、理、工、医、农学院外又添设了铁道管理系、蚕桑、采矿等专修科,使云南大学能沿着“从云南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加以研究,以期尉为西南学术重心”这一办学方向,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
从东陆大学的建立到云南大学的完善,其间为云南的建设、发展造就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成为云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云南的全面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东陆大学之成立其所负文化上之使命不限于云南一省,将进而谋西南诸省文化之均衡与向上,以与中原齐驱,而同欧美争衡”。抗战以来,华北、江、浙、闽、粤等省学生负笈来滇者甚众,“故东陆大学造端虽微,而关系甚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云南大学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日臻完善,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重点大学。
(作者:和丽琨,摘自云南省档案馆《清末民初的云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