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洋货民族工业谋求自力

来源:       2013-01-18 11:30:08      字体:[大] [中] [小]
  
  
  鸦片战争以后,九省通商门户洞开,洋货遍布中国城乡。地处边陲的云南也因口岸打开,滇越铁路通车,英法逼处,置身于抵制洋货的前沿。
  档案中反映出云南进出口贸易逆差明显加大,“……凡我市面销场,人民日用,几乎无一非洋货所充斥矣。入口货以棉花、棉纱、棉布、意大利布、小呢、毕叽、洋火、煤油为大宗。余如洋铁货、磁货、石碱、洋伞、燕窝、海带、干鱼等类,销数亦巨。”而“出口物以黄丝(四川省产、滇省仅产少数,不过百分之五六耳)、石黄(大理、楚雄一带产,每驿运费过于本金)、牛皮、牛角数者为大宗。余则如铁锅、纸张、篾帽、鸡鸭蛋、底线、棕盖等类……出口之少已不堪言”;蒙自海关在滇越铁路通车前的 1909年进口棉花 57660担,次年通车后猛增至 84791担;洋货来势汹汹,少部分本地商人目光短浅,为谋利益“作洋人贩货之奴隶”,尚在萌芽状态的滇省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刺激和巨大打击,国货土货自然居于劣势。这种局面,引起有识之士的热切关注,据光绪三十四年( 1909年)《云南地方志》载,“云南出口无货,商务前途,甚为危险。且洋人关三处蒙自、腾越、思茅入洋货日盛一日,若不设法振兴,以求抵御,将来缅、越铁路一通,滇人生路绝矣”。
  为抵制洋货,求得发展,仿制外国机器、设备和产品,成为当时的一股潮流。清末劝业道的官方文书中有许多云南人发明(仿制)各种机器申请专利的文件。某县一乡民发明了一台由多个齿轮连动的脚踏通绳机,据称能提高工效若干倍,当他将设计图纸、说明书呈至劝业道时,很得赏识,当即命劝业局机器厂试制。这一时期,水电业石龙坝水电站,制革业陆军制革总厂和云南制革厂,火柴业丽日、云兴、复盛、利华等公司,卷烟业天森茂、南洋兄弟、亚细亚等公司,官营制币厂、印刷局等地方民族企业纷纷创立改革,引进外洋先进技术,进口原材料,用发展自身的积极行动抵制洋货的侵蚀。这一行动一直延续到抗战前夕,新兴了一批有影响的民族工商产业,在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 作者:吴强,转载自云南省档案馆《清末民初的云南社会》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