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中国近现代革命

来源:       2013-01-18 11:30:08      字体:[大] [中] [小]
  
  创办于清末民初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虽然是一所培养中下层军官的地方性军事学堂,但在当时的军事院校中却因为系统正规,而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成绩显著、声名远播的一所军事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视作滇军军官和云南民主革命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军事史和革命史上影响深远。
  一、云南陆军讲武堂简史
  1 、讲武堂的创办。清末,偏安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与法、英所属殖民地接壤,由于商埠的开辟,成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重要地区之一。
  是时,清政府为编练新军,在各地创办兴建了一系列军事学校,云南也顺应潮流开办了如武备学堂、新操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学堂等一批军事学堂,但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方面都相对落后,加之办学规模及办学周期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新军的要求。当时,清廷为捍卫西南疆土安全的“新军”始建云南,也亟须培养大批新型军官,云南藩台沈秉 堃 几经奏请清政府,获准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
  讲武堂于 1907年破土动工, 1909年全面落成,占地面积 7万余平方米。建成后先期开办的武备学堂、陆军中学堂及陆军小学堂归并到讲武堂。讲武堂南部为练兵大操场,北部为各种建筑设施。现存的是包括主楼、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在内的占地面积近 3万 6千平方米的主要建筑,俗称走马转角楼。
  2 、讲武堂的发展。云南陆军讲武堂于 1909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式迎来首批学员。这批学生中,有朱德、朱培德、范石生等后来的名将。
  陆军讲武堂建校伊始,立校训“坚忍刻苦”四字警醒广大师生,以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为宗旨,提倡“军人武德”。学校设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种兵科,到后期还创建了飞行及空降兵科。学习军事学科,如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等,并学习兵科教程,如兵科的典、范、令等,还有国文、伦理、器械画、算术、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等。学校的制度和作风“完全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 {1}每天上课 6小时,上操 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有自习,并不时有紧急集合的训练。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为川军代办速成班两期,培养军官 400多人。辛亥革命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这一时期,由于讲武学校师生策划并领导了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影响越来越大,先后在贵阳、泸州、韶关、广州、徐州等地设主分校,创国内军事学校在外省设分校之先河,其中以李根源直接创办的韶关分校较为著名。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共办学 16期( 4— 19期),总计招收学生四千多名。其中有华侨学生 500余人,朝鲜籍学生 30余人,越南籍学生 70余人。 {2}由此,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成了一座跨省、跨国界的军事院校,走向了全盛时期。叶剑英、鲁道源、安恩溥、马瑛、曾恕怀、王甲本及崔庸健等,均为这一时期学生。
  从 1909年到 1928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共举办 19期,每期一年半到两年,到讲武堂学习的学员共达 4000余人。 1929年,南京政府通告各省不再自办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的名称随即取消。但云南省主席龙云继续以讲武堂为基地,以办“教导团”、“军官团”的名义继续办学。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自 1935年起被改编为“黄埔军校昆明分校”。 1929年至 1935年间,共办 4期,培训学员 3000多名。后来,为使这批学员能具备报考陆军大学资格,经呈准,这 4期“军官团”、“教导团”列为云南讲武学校 20、 21、 22期。加上这三期,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共办学 22期,培训学员 9000余名,为中国乃至亚洲培养了一批军事指挥的杰出将领。
  二、云南陆军讲武堂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影响
  1 、革命将帅的摇篮。云南陆军讲武堂因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的重要位置,与黄埔军校、保定军校并称“近代中国三大军事家摇篮”。讲武堂人才辈出,根据史料统计,“其师生担任上将以上军职有 18人,少将以上的近百人,省长以上文职的有 14人次”。
  云南陆军讲武堂对云南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新式滇军 80%-90%团以上军官,都由受过良好现代思想与军事教育的讲武堂师生构成,营连排军官几乎达到 100%由讲武堂师生构成。
  云南陆军讲武堂帅星闪烁,名将辈出。从这里走出的 2万多名爱国将士中,竟然出现了三个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统帅:原缅邦最高军事委员会史文主席吴奈温将军,原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原朝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崔庸键大将。这一点是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同类军事院校所望尘莫及的。国内的将级军官数以百计,其中元帅就有 2人,上将有 10多人。在教官和学员中有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李烈钧、顾品珍以及贵州省主席兼黔军总司令卢焘;曾任北伐军总参谋长、江西省主席的朱培德;国民党驻苏联大使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云南省主席金汉鼎、胡若愚、龙云、卢汉;热河省主席孙渡等名将,还有在东北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周保中将军,在云南起义和剿匪战斗中作出贡献的朱家壁将军等一批共产党人。更值得赞誉的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为新中国培养了两位功勋卓著的元帅,即朱德与叶剑英。
  云南讲武堂师生具有较高的军事素质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讲武堂和讲武学校毕业生纷纷率部奔赴抗日前线,军长曾万钟、孙渡、卢汉、王甲本、杨宏光,在中条山会战、台儿庄会战、湘桂战役、江西战役、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带领官兵浴血奋战,杀敌报国。军长唐淮源、王甲本,师长寸性奇,旅长陈中书,团长尉迟毓鸣、黄仙谷、薛金吾、潘尔伯、董文英等一批讲武堂毕业军官血洒疆场,壮烈殉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叶剑英,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领导八路军和抗日联军同日寇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解放战争中,不少讲武堂将领率部起义,讲武学校毕业生中,许多人也及时明辨是非,率部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领导长春起义的六十军军长曾泽生,领导云南起义的龙云、卢汉,第九十三军军长龙泽汇、第七十四军军长余建勋等,对促进东北和云南的解放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的三所著名军校之一,云南陆军讲武堂对黄埔军校的创办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如黄埔创建时的教学骨干,“步、炮、骑、工”四大兵种科长刘跃扬、林振雄、王柏龄、帅崇兴及一批队官,均选调自云南讲武堂,后来王柏龄、林振雄二人分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管理部主任。讲武堂华侨毕业生叶剑英任教育部副主任,徐成章、严风化、杨宁和崔庸健也成为黄埔军校的重要教官,就连韩国复国后的首任总理、讲武堂 12期学员李范 奭 也曾出任黄埔教官。云南陆军讲武堂部分教材如蔡锷编撰的作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材的《曾胡治兵语录》等也被黄埔军校沿用。故云南陆军讲武堂又有“黄埔军校摇篮”的称号。
  2 、近代革命的熔炉。云南陆军讲武堂 1909年创办, 1934年被并入黄埔军校,其间,正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讲武堂军官与学员投入到这场社会变革当中,他们经历了云南辛亥光复起义、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及护法运动。
  讲武堂创办之际,正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中国留学生毕业回国,云南当局便任命大批回国的留日学生为讲武堂教官。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倾向革命,其中同盟会员占相当大的比重。如李根源任讲武堂监督(续又任总办)兼步兵科教官,李烈均、顾品珍、方声涛、赵时康、沈汪度、唐继尧、张开儒、刘祖武、李鸿祥、罗佩金等同盟会会员都是讲武堂的教官。 {3}李根源在日本留学时就曾向孙中山请教过救国救民的道理,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时,他立即加入到这个革命组织中,并积极参加了云南支部的筹建,曾任《云南》杂志干事。云南陆军讲武堂从创办之日起,大权就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它为同盟会提供了重要的几乎是合法的活动场所,并培养了大批进步学生,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民主革命造就了大批革命人才,这与清政府当初批准创办讲武堂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活跃着的同盟会会员,经常利用上课之余在学员当中广泛宣传反清革命,“以革命大义激励学生”,《民报》、《警世钟》、《猛回头》等进步书刊在讲武堂里广为流传,学员间相互传阅、交流思想。 {4}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颇有研究的方声涛教员经常秘密宣讲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唐继尧则经常向学生讲述岳飞抗金故事,激励学生精忠报国。 1910年,法国建筑的滇越铁路通车,李根源不顾清政府命令,率全体学员到塘子巷昆明火车站高唱《云南男儿歌》抗议法帝国主义强行修筑滇越铁路。李根源还向学员们讲述法国侵略我国的情况,以及国家积弱不振的原因,讲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学员们也感愤得一起痛哭。 {5}在这种类似“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思想的教育下,学员们除了学习过硬,思想上也接受了革命思想。革命党人也在对讲武堂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同盟会会员,建立同盟会组织。有的学生入学前就已经是同盟会会员。一些具有革命思想基础的学生也很快被发展加入同盟会。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元帅,正是在 1910年在讲武堂加入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工作,使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锻炼,政治态度很快发生了变化。朱德在其回忆录也提到:“云南讲武堂就成为云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 {6}
  对于这样一个聚集革命力量的据点,清政府也捕捉到了一些苗头,一度准备解散云南陆军讲武堂。幸得李根源多方周旋,云南陆军讲武堂才得以保全。 1911年 8月,云贵总督李经羲借故将李根源调离讲武堂,去担任督练处副参议官,筹备滇西边境事务。然而正如李根源说的:“生徒受教之深,岂以余去而易其志哉!” {7}三个月后,也就是 10月 30日(农历重九),李根源、蔡锷发动了重九起义,讲武堂的学员一马当先,占领了昆明城,彻底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掀开了云南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序幕。
  有资料统计,在辛亥革命前,担任讲武堂教官和教职员的 47人中,同盟会员有 17人,革命派人士有 11人,倾向革命的人士有 8人,而讲武堂的重要职务如总办、提督、提案等,除高尔登任过短期的总办以外,几乎全为同盟会员担任,各班班主任、各兵科科长、主要教官、执事官等也都是同盟会员及革命人士担任。这所“革命的熔炉”为昆明“重九”起义的胜利、云南全省的光复、乃至护国、护法在云南的首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辛亥革命前培养出来的数百名毕业生,其军事素质是清末各省所办军事学堂中最为突出的。后人曾称赞道:“云南讲武堂之声誉昭著,不亚于日本之士官、保定之军官学校。” {8}
  ⑴重九光复。在李根源的领导下,云南陆军讲武堂实际成了培养、储备革命人才的中心,也是革命党人秘密活动的据点。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年的 10月 30日,蔡锷与讲武堂监督李根源和教官李烈钧、唐继尧、罗佩金等率部发动“重九起义”,以响应武昌起义。这是大清帝国第一个响应武昌首义的起义省份。 11月 2日即成立“大汉云南军政府”(也称“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结束了帝制在云南的统治。起义胜利后,受到表彰的起义有功人员,绝大部分都是讲武堂革命师生。故世人有“光复之役,以战功著者,必称讲武堂生。” {9}的感慨。李根源后来在评价讲武堂师生对云南辛亥革命的贡献时说:“辛亥光复,讲武堂生尤与有功。” {10}功成之后,在以蔡锷为都督的军政府中,一批讲武堂主要官员、教官调军政府任要职而成为领导核心,如李根源任参议院院长兼军政总长,唐继尧、刘存厚任参谋部次长,李鸿祥任政务厅厅长。“重九起义”取得胜利之后,讲武堂师生又驰援川、黔两省起义,促进了各省的相继反清独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⑵再造共和。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公然复辟帝制,下令改 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消息传来,全国一片声讨,云南首先发动起义。 1915年 12月 25日,蔡锷与讲武堂教官李烈钧、唐继尧、罗佩金等“以一隅而为天下先”的气魄,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率先起兵护国,组织了三支护国军和一支挺进军,唐继尧被推为云南都督总揽全局。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唐继尧兼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黄毓成任挺进军司令,策应各路。护国军上至将帅,下至排、连长,绝大多数出身云南陆军讲武堂。直至天下群起义兵,各省纷纷起兵响应,广西、贵州、陕西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在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下,袁逆于 1916年 6月被迫取消帝制,最终导致“洪宪登基”成为黄粱美梦。不久,袁即忧郁而死。护国起义被世人誉为“再造共和”,昆明今有护国路之地名,即为纪念护国起义而来。护国起义中滇军三路军总司令除第一军总司令为蔡锷外,第二、三军总司令分别为李烈钧、唐继尧,罗佩金则为第一军总参谋长,由此可见讲武堂教官的领导作用。蔡锷与李根源、李烈钧也因此并称为“护国三杰”。再造共和的伟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⑶浴血北伐。 1926年 5月,国民革命军兴师北伐,滇军积极响应,以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织滇军北伐军,原讲武学校校长、云南省省长兼滇军总司令顾品珍自兼滇军北伐军总司令,原讲武学校教官张开儒任副司令,讲武堂毕业生杨希闵、杨蓁、金汉鼎分任第一、二、三路司令,范石生任先遣军司令。讲武堂毕业生朱培德部,成为大元帅府拱卫军,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金汉鼎部编为第九军,范石生部编为第十六军,讲武堂前教官杨杰部编为第十八军,皆奋战在北伐前线。朱培德、杨杰还先后担任北伐军总参谋长。讲武堂毕业生、贵州省省长兼黔军总司令卢焘,派胡瑛、谷正伦两部进攻广西军阀陆荣廷,策应北伐,巩固了大本营,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云南陆军讲武堂的价值思考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兴办一定程度上寄予了面临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府富国强兵的梦想,而富国强兵则是摆脱危机、抵御外侮、维护独立的重要途径。边疆危机使云南从昔日的边鄙之地一变而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强权之势,非尚武不足以立国。” {11}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唯一可靠的、实际的与长久的防卫之道,就是依靠你自己,依靠你自己的勇敢与才能。” {12}要捍卫疆土安全、维护国土尊严则必须发展壮大自己的国防力量。在以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为目的、编练新式军队为核心的清末军事现代化改革中,军校教育正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军事指挥人员军事、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过去如是,今日仍然。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而云南陆军讲武堂“必有坚忍不拔之慨,而后有坚贞不屈之操,有坚贞不屈之操,乃能成艰苦卓绝之业” {13}的革命精神也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如云南陆军讲武堂校歌中一句“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的诠释,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作为催醒民众的中坚力量,讲武堂师生鲜明的爱憎,质朴的愿望,早已升华为一种民族责任,一种民族情感。
  李根源回忆讲武堂时所言:“自辛亥以来,国体三嬗,云南以贫瘠阻绝之地,尝先天下以卫共和。” {14}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学员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牺牲精神,对西南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光辉的历史,纵观云南陆军讲武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它的学员从晚清到现代,在再造时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革命军的摇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抵御外辱的抗战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都涌现出大批英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驱,其辉煌历史必将为世人铭记。
  
  参考文献:
  马继孔,等 .云南陆军讲武堂史 [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3.
  [2] 吴达德 .论云南陆军讲武堂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3).
  [3] 吴达德 .论云南陆军讲武堂 (下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4(2).
  [4] 吴达德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护国运动 [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0(3).
  [5] 谢本书 .云南讲武堂对黄埔军校有重要影响 [J].云南档案, 2004(6).
  [6] 谢本书 .云南讲武堂与朱德 [J].文史杂志, 2002(4).
  [7] 徐平与张志军 .名将辈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J].炎黄春秋, 2003(6).
  [8] 朱小平 .百年讲武堂风云铸名将 [J].海内与海外, 2005(1).
  [9] 黄燕玲 .讲武精神 [J].云南档案, 2003(3).
  
  注 释:
  {1} 朱德 .辛亥回忆 [N].解放日报, 1942-10-10 (1)
  {2} 王海涛 .唐继尧与云南讲武堂 [A].见 :刘光顺 .唐继尧研究集 [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877.
  {3} 荆德新 .同盟会云南分部与云南陆军讲武堂[ J]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二十九) .1988.9
  {4} 张君 .开儒事略 [Z].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17
  {5} 素庵、适生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概况 [G].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 .16.科学出版社, 1959.
  {6} 朱德 .辛亥革命回忆 [N].人民日报, 1961, 10(10).
  {7} 茅海建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辛亥云南起义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2, (3).
  {8} 东南编译社 .唐继尧 [M].震亚图书局, 1925年发行 .14.
  {9} 祝鸿基 .陆军第十九镇与云南讲武堂 [Z].辛亥革命回忆录 (三 ).
  {10}{14} 李根源 .云南陆军讲武堂同人录·序 [Z].民国七年十一月印,云南省图书馆影印件
  {11} 孙子兵法 [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12} 马基雅维利著,惠泉译 .君王论 [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105
  {13} 李根源 .新编曲石文录 [G].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138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王燕飞 颜克伟 转载自《云南档案》 2010年第二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