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外国人
来源:
2014-02-18 11:32:00 字体:[大] [中] [小]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 5名值得一提的外国友人,包括洪水、李德、毕士悌、武亭等 4位军人和神父勃沙特。
矢志不渝的洪水
洪水来自越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外籍将军,也是越南人民军中唯一的中国将军。他历经中国革命全程,并参与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
洪水,原名武元博、阮山。 1906年 10月 1日出生于越南河内。赴法国学习和考察期间,结识了胡志明和部分中国共产党人。 1925年初,应胡志明 (时任共产国际苏联专家鲍罗廷秘书 )的邀请,洪水来到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大革命失败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示同反动派势不两立、斗争到底,他改名为“洪水”。
洪水深得毛泽东赏识, 1932年 1月担任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文化教员,后又创办了红军工农剧社。 1935年,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对洪水起草的《工农剧社章程》提出批判,洪水被打成“高级特务”,开除党籍。随后洪水背着“高级特务”与“国际间谍”两大罪名踏上了长征路。
为保护洪水,朱德、刘伯承等以加强宣传工作为由,让洪水进入红军干部团直属队,并让他担任直属队党支部委员。遵义会议期间,洪水带领战士在街头演说、广场表演、书写张贴革命标语、教唱红军新歌,掀起宣传高潮,使红军指战员军心大振,大批工农和进步青年报名参军。中央纵队党委根据洪水的突出表现,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恢复了其党籍。
1935 年 6月,洪水所在部队第一次过雪山,他不顾空气稀薄,打着竹板,全力宣传鼓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洪水离开红军干部团,跟随朱德、刘伯承到左路军工作。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洪水与之进行了激烈争论,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因而被张国焘打成“国际间谍”,列入捕杀名单。因朱德和刘伯承保护才免遭毒手,但却又一次被开除党籍。 1935年 9月,张国焘下令“打到成都吃大米”。洪水同左路军指战员一道,第二次过草地南下。部队遭受重大挫折被打散后,洪水扮成当地老百姓,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在 1936年初走到延安。不久,党中央撤销了张国焘强加给洪水的所谓“国际间谍”的罪名,再一次恢复了洪水的党籍。
1945 年 8月,胡志明领导越南“八月革命”,洪水回到越南参加抗法斗争。 1950年 10月,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 1955年洪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56年夏,身患肺癌的洪水向中共中央提出回国的请求。行前,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礼堂亲切接见了洪水。次日上午,叶剑英等领导亲往车站送行,洪水乘专列回国。 1956年 10月 2l日,洪水在越南逝世。
军事顾问李德
李德是来自前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亲历了长征,也是这一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主要指挥者。
李德 (德国名字奥托•布劳恩 ), 1900年 9月 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 1932年春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秋天到达上海,在共产国际执委会 (驻上海 )远东局工作,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1933 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根据地。奥托•布劳恩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并开始启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
李德来到苏区,虽怀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他错误的干预、指挥却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失利,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悲壮的长征。
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仍一再错误指挥: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逃跑主义消极避战,从而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遭受了惨重损失。
1935 年的遵义会议上,李德拒不接受批评。遵义会议后不久,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立,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此后李德虽然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但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1935年 6月 26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两河口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后李德被派往红军大学讲授军事理论课。不久,红军大学教育长、原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拉拢红四方面军学员随张国焘分裂逃跑。李德与李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明确表示不经毛泽东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
1935 年 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 1939年 8月李德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
屡建奇功的毕士悌
在长征队伍中,至少有 30名朝鲜籍干部和战士,军委干部团参谋长毕士悌便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毕士悌,又名杨林, 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 1919年,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爱国起义”后,秘密来到中国。
1921 年 6月,毕士悌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 1924年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 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跟随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 1927年至 1930年,毕士悌曾先后在苏联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 1932年 7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和工农红军学校总教官。
长征开始后,毕士悌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干部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队输送干部。毕士悌所部不但要时刻准备打仗,而且打的都是硬仗、恶仗。在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中,毕士悌率领干部团,用刺刀、手榴弹同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激战数日,打退了敌军数次进攻,终于掩护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安全渡过湘江。 1935年 2月,毕士悌同干部团在“开展战局的关键”时节,一天强行军 60公里,抢占娄山关,保障中央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1935年 4月 29日,中革军委决定迅速渡过金沙江,建立根据地。毛泽东亲自下令干部团抢占皎平渡。毕士悌参与指挥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部队,徒步急行军 140公里,按时抢占了皎平渡。由于其他渡口的船只均被敌人烧毁,全军只能在皎平渡渡江,而通安州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可以直接控制皎平渡。军委严令:不惜一切牺牲,拿下通安州。毕士悌亲率干部团前卫营担负这一重任。从金沙江边到通安州,只有一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之上,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边射击边从山顶往下滚石头。毕士悌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贴着绝壁巧妙利用敌人射击死角躲闪跃进。红军战士模仿他的动作跟进,一举攻占了火焰山隘口,乘胜直奔通安州,以极小的代价夺取了通安州。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干部团被改编成红军学校特科团,毕士悌继续担任参谋长。针对张国焘公开分裂红军、强令红军学校原四方面军学员南下的行为,毕士悌进行了坚决斗争,带领原干部团的干部坚持北上,并参与指挥所属部队,踏过岷山,突破腊子口,攻克哈达铺,穿越渭河封锁线,于 1935年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 年 2月 22日 ,毕士悌在率部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的战斗中,牺牲在黄河岸边。
神勇炮兵武亭
武亭被誉为“红军炮兵的鼻祖”。长征路上,他率领炮兵营斩关夺隘、屡建战功。
武亭,原名金武亭。 1905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 1923年初,秘密来到中国,寻求争取朝鲜独立复国的道路。
武亭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开始时,武亭担任军委第一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委, 1934年 12月黎平会议后,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中,武亭率炮兵营在坪石单独作战,击溃敌 1个保安团,歼敌 100多人。在攻打娄山关等战斗中,武亭率炮兵再次大显神威,对战斗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
1935 年 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 8月中旬,军委参谋部将各军间以及各军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通报的密码全部收回,各军与军委的直接联系中断,只能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通报,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发现后,指示红三军团另编密码本,并设法与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恢复联络。武亭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带着电台、密码本,凭指北针前往甘肃俄界寻找红一军团。就在武亭将密码本送达一军团的当天,张国焘密电陈昌浩“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央和中央红军。毛泽东果断率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前往俄界与红一军团会合,挫败了张国焘的阴谋。武亭在该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结束后,武亭进入红军大学,后担任红军总部作战科长。 1937年,武亭受命重组八路军炮兵,于 1938年 1月亲任八路军第一个炮兵团——总部炮兵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武亭回朝鲜,历任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中央委员、劳动党第二书记、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长、首都防卫司令官等职, 1951年 7月病逝于平壤。
传教士勃沙特
传教士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复礼,是长征中一位不穿军服却骑军马,不带武器却享受武装警卫的外国人。
勃沙特, 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瑞士籍。 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遵义传教。
1934 年 10月,勃沙特和妻子由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同红六军团相遇。红六军团要求勃沙特帮助筹措经费或医疗用品,以解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之急。
红军占领旧州后,在一座法国教堂里得到了一张法文贵州地图,便采取由勃沙特读中文,萧克在地图上标记的方法,“绘制”了一幅中文地图,使之成为红军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好“向导”。
虽然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到处硝烟弥漫、死亡时有发生,但勃沙特却享受着特别礼遇,一直安然无恙。 1935年 11月 19日,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患上疟疾的勃沙特,随部队出征。红军为他请医问药、让他以马代步,并有专人为他生火取暖。
1936 年 3月底,红军决定让勃沙特回瑞士。萧克亲自下厨,设“家宴”款待勃沙特。 4月 11日,萧克、王震等再次设宴为勃沙特饯行。勃沙特表示需 4块银元,极度困难的红军给了他 10块银元。次日,即西方复活节那天,勃沙特踏上了归途。
后来,被长征这一壮举所折服的勃沙特,在病床上口述,由他人执笔,用 3个月的时间,将这段经历写成《抑制的手》一书,并于 1936年 12月在英国出版发行,比斯诺的《红军照耀中国》早出版一年,成为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文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
(作者:廖春梅,来源《云南档案》 2011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