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革命的先驱“王氏三杰”
来源:
2014-02-18 11:32:00 字体:[大] [中] [小]
(法宣处 杨萍)在中国人民解放道路的崎岖征途上,有这样一个家庭,弟兄三人并肩投身革命,都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不惜洒尽自己的鲜血,他们就是云南革命的先驱 “王氏三杰”——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
1896 年王家第一个孙子王濡廷(王复生)出生。其祖父被誉为“德冠儒英”、“滇西人瑞”,他治学有方,治家甚严。王复生兄弟年幼时均受教于祖父,每日“食己,督入课室,诵读讲说不倦,东方未明,便促吾兄弟卧诵前日所读诗,偶有过失,则正言作戒。”读书名道,身体力行,孕育了王家后代良好的品行和学业根底。王复生的父亲是一位豁达开明的人,他主张把儿子送到社会上去,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到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他先后支持王家三兄弟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外出求学,让他们在激荡的社会风云里经受锻炼和考验,希望他们成为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杰出人材。
1912 年王复生考入云南省立第二中学(即大理中学),在四年的求学生活中,他倾心学习自然科学、史地、国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1917年 21岁的王复生到昆明参加云南选送北京高等院校的考试 ,被录取进入北京大学 ,实现了他读书上进、追求真理、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的宿愿。王复生进人北大后 ,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流行的各种学说和思潮的代表性著作 ,接触了杜威、罗素、克鲁饱特金、卢梭、柏克森、尼采等人的观点。但是 ,最吸引他的是李大钊热情讴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于是 ,他怀着敬慕之情拜见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向他求教俄国和中国革命问题 ,得到李大钊的热情关怀和耐心指导。当时 ,李大钊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一些学生将馆藏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整理编目 ,撰写提要 ,以提供给读者 ,方便查阅。王复生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 ,并在李大钊的指导下 ,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逐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
1919 年王复生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在这场斗争中,王复生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并特意将名字由“濡廷”改为“复生”。在北京求学期间,王复生不忘家乡的两个弟弟,常常与二弟王德三书信往来,不仅关心弟弟们的学业,还常常邮寄《新青年》、《月刊》等进步书刊,激励、鼓舞和启发弟弟们,正是在王复生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参加革命。
在李大钊的引导下, 1920年 3月,他与邓中夏、罗章龙等 19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担任法文翻译组组长,积极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与此同时,他和二弟王德三、王有德等人深入到京郊丰台铁路工人和门头沟煤矿工人中开展社会调查,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人的群众工作。 1920年初,王复生在北京访晤毛泽东时,倾听了毛泽东关于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深刻见解,他在日记中写到:“访毛润之言:‘湘人于张敬尧誓不两立。……’与吾意同。”他还联系云南、山西等省军阀统治的现状,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的罪行。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王复生就加入了共产党,他入党后先后到陕西华县、绥德和广州等地开展革命工作,参与发起组织云南旅外青年进步社团“云南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
1927 年初,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王复生受党组织派遣回云南主持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国民党云南省临时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1927年 5月 11日王复生被国民党云南省当局逮捕入狱,险遭杀害,后经中共云南党组织营救被释放出狱。由于身份已经暴露,无法继续留在云南工作,遂于当年秋末离开昆明前往上海。 1928年 6月,为恢复和加强东北党组织的力量,王复生夫妇由上海到达哈尔滨,经云南籍共产党员楚图南的介绍,化名王甄海 (振海 ),先后到哈尔滨第一中学、第三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受北京大学同学、时任黑龙江省《民报》社长常秉彝的聘请,到齐齐哈尔任《民报》主笔,利用《民报》宣传抗日战争,在齐齐哈尔、油河、黑河一带,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组织抗日活动,帮助解决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问题。 1936年 6月,日伪军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肆逮捕爱国人士,疯狂镇压抗日力量,王复生不幸被抓捕入狱。日伪军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在短短一个月内使用酷刑 18次之多。但王复生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同年 8月 15日,被杀害,年仅 40岁。
王德三在哥哥王复生和影响带动下,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和哥哥王复生一起共同担任法文组的翻译,日以继夜伏案工作,翻译和注释马列主义著作,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秋,到陕西咸林中学任教。后按照党组织指示,前往绥德创建党组织,是陕北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领导陕北地区党、团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陕北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 1925年秋,他在北京参与组织了云南旅外学生的进步组织“革新社”,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1926年夏,受党组织委派,前往广州黄埔军校,任第四期政治教官和政治部宣传科长。 1927年春,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回云南开展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中共云南临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1928年 2月由于云南出现的反共高潮的新形势,王德三决定亲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到上海后,党中央指定他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临行前,王德三与王复生兄弟在上海相遇。转告了中央要他到东北开展工作的指示后,王德三急忙踏上了北赴莫斯科的路程,六大闭幕后,王德三和罗章龙一起从莫斯科回国,途经哈尔滨,在楚图南住所与到达东北哈尔滨特区铁路第三中学教书、进行革命工作的王复生再次相聚,四位战友叙谈六大精神,深受鼓舞,互相勉励,情深意切。这一次聚首,成了王复生和王德三兄弟的最后永诀。
1930 年 1月,经党中央批准,云南省临委召开扩大会议,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共云南省委,由王德三任地下党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在担任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的短短 3年多时间内,领导云南各族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为云南早期地下党斗争和革命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德三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中共云南省临委专门组织了少数民族问题委员会,亲自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他撰写的向少数民族宣传革命道理的《夷经》,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宣传民族政策的经典之作。
1930 年 11月 19日 秋由于叛徒出卖,王德三在昆明西郊被捕。敌人抓到王德三,如获至宝,想尽办法威胁利诱,妄图完全消灭云南地下党,彻底扑灭云南革命的火种。但是,铮铮铁骨的王德三坚贞不屈,毫不动摇,他抱定为党为人民献身的决心写下了一封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崇高情怀的遗书,他写道:“父亲:儿自信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父亲的,对不起人类的事儿,……古人说:人各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天下人听见云南人就要骂茂廷是无耻的人;云南人提着王字,就要指着祥云县说些不好听的话,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一个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气魄,跃然纸上。 1930年 12月 31日,年仅 32岁王德三和张经辰、李国柱、吴澄四位英勇不屈的云南革命先驱被残酷枪杀于昆明。王德三的父亲在祥云听到儿子牺牲的噩耗,万分悲痛,这位坚强的银须老人千里迢迢奔到昆明,亲自将儿子的遗体重新安葬,为他立碑,但因悲愤交加,竟未能返回祥云就在昆明与世长辞,王德三始终热爱难舍的妻子马冰清,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着丈夫未完成的事业。被捕了,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斗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
在两位兄长的带领下,三弟王馨廷 14岁赴京求学,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负伤, 16岁在花季般的年龄中去世。
2009 年,由中宣部组织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王德三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复生被云南省评选为“ 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

王复生(左)、王德三(中)、王馨廷(右)兄弟合影

王复生给二弟王德三的信(此档案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