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护国路

来源:       2014-10-08 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护国路,北接长春路 (今人民中路 ),南迄金碧路,东风东路从中间横穿而过,将护国路分为南北两段。从明代起,大批绣衣手工业者聚集此街 (路 )北段,故名绣衣街,南段则为驻军的兵营南校场。

护国路全长 970米,北段宽约 8米,南端宽约 24米,是昆明市区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之一。

护国路的得名,起源于云南护国首义。

1915年 12月底,一群 30岁上下的年轻人雄姿英发,同仇敌忾,在昆明举起了讨袁大旗。从北京巧计脱逃的原云南都督蔡锷将军辗转来到云南,不顾疾病缠身,率领护国第一军誓师出征,在川南一线喋血苦战,屡挫北洋逆旅的凶焰 ;“二次革命”的健将、国民党人李烈钧任护国第二军总司令,出兵广西,直指广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云南都督兼护国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坐镇昆明,成功地组织了滇南保卫战,彻底粉碎了敌人企图抄袭护国军大本营的阴谋。全国上下群情振奋,蜂起响应,终使“袁皇帝”的一枕黄粱梦灰飞烟灭。壮哉,云南军民以一边远、贫瘠之省发动了“再造共和”的护国战争并取得辉煌胜利,举世称道,青史永垂 !

1919年,云南各族人民为了纪念护国讨袁的殊勋,把昆明南城墙靠东一段拆除,建立了一座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命名为“护国门” ;同时,在护城河上修建“护国桥”,又将此桥北端的绣衣街拓宽为石砌马路,与南端之南校场东沿河一段合并。 1927年加以扩修,北段仍保留绣衣街原名,而将南段改名为护国街,从 1937年起合称护国路,沿用至今。

护国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的街道,走在这条路上,作为一个云南人无不引为自豪,同时深感有责任发扬护国首义的荣光,为家乡续写新的辉煌。

( 作者:李国庆,来源:云南政协报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