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贡献人物:张天虚

来源:       2015-05-18 11:43:18      字体:[大] [中] [小]
  
  
  弦歌百代示壮图——革命作家张天虚
  


  
  张天虚, 1911年 12月生,云南呈贡县人,先后就读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东陆大学预科班。在中学时,他参加进步团体“云南青年努力会”;在预科学习时开始了最早的文学创作,并参加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济难会,积极参加“七·一一”火药惨案救灾工作和演出活动。在救灾活动中,他认识了聂耳,并结为终生不渝的好朋友。
  1930 年,张天虚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走上了革命文艺创作的道路。 1931年,到北平,与主持北平“左联”工作的同乡陆万美共同提出“活路文学”的口号(活路即“普罗”的谐音,即无产阶级之意)。 1933年初,张天虚全身心投入 50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轮》的创作。《铁轮》是“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郭沫若欣然为之作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1933 年,张天虚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 3月,为躲避敌人的追捕,东渡日本,在东京参加了郭沫若创办的大型文艺刊物《东流》的编撰工作,成为“左联”东京分盟的活跃分子。 7月,聂耳不幸在日本溺水身亡,张天虚悲痛万分,立即奔赴藤泽市与日本当局交涉,收领聂耳的遗体。在东京为聂耳举行的追悼会上,张天虚报告了聂耳革命的一生,并撰写《聂耳论》一文作为悼词;其后,与蒲风一道主编了第一部《聂耳纪念集》。 1936年,张天虚亲自把聂耳的骨灰护送回国。
  1937 年,张天虚奔赴延安,参加了丁玲任主任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通讯股长。他创作的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首演时,毛泽东曾送给他一支钢笔,以示奖励。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写了不少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为抗战史留下来珍贵的文献资料。 1938年初,中共中央派张天虚等人到滇军第 184师工作。临行前,朱德亲自教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好让他开展工作。 3、 4月间,张天虚等人在滇军 184师建立了党支部,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他组织编印的《抗日军人》小报,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战地情况,很受官兵欢迎。张天虚随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鲁苏皖豫突围等战役。在频繁的战斗中,他仍忘我地创作,写下了许多记录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血火诗篇,这些作品先后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老舍主编的《抗战文艺》等报刊上,后来汇集为报告文学集《运河的血流》, 1939年 6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0 年,张天虚辗转来到缅甸仰光,参加当地华侨报纸《中国新报》的编辑工作,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 1941年 1月因病回国, 8月 10日病逝。他在不足 30岁的生命旅程中,创作了 300多万字的作品。郭沫若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把他与聂耳并列: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海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杨伍荣,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