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贡献人物:艾思奇

来源:       2015-05-18 11:43:18      字体:[大] [中] [小]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艾思奇
  


  
  艾思奇,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
  1910 年,艾思奇出生于云南腾冲县。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 1925年到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军阀通缉。 1927年到日本求学,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抗议济南惨案, 1928年回国。 1930年再度赴日求学,“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回国。
  1933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家联盟,从此走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 1934年到《读书生活》杂志任编辑,开始撰写《哲学讲话》,在《读书生活》上连载,到 1935年集结成《大众哲学》。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给青年和群众提供了一部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把哲学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许多青年在《大众哲学》的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不少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曾称赞《大众哲学》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抗战前后,《大众哲学》的畅销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一连发行 32版。此外,艾思奇还翻译、出版了《新哲学大纲》、《新哲学论集》等一大批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籍,为在中国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
  1935 年,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奔赴延安,与毛泽东有密切的学术交往,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哲学顾问,并担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等职, 1938年主持由毛泽东提议成立的延安新哲学会。为了适应艰巨而复杂的抗日战争的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艾思奇发表了《哲学的现状和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 1939年,参加毛泽东组织的哲学小组,讨论《实践论》、《矛盾论》中的问题。 1942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被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必读文件之一。 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7年在马列学院任教,开始讲授社会发展史,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工作对青年知识分子确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重要作用。
   艾思奇一生编著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教材和普及读物,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年 3月病逝于北京,享年 56岁。
  
  (撰稿:解菲,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