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贡献人物:施介

来源:       2015-05-18 11:43:18       字体: [大] [中] [小]
  
  
  通辽人民心中的丰碑——施介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高岁长,而在于他为自己热爱着的事业或人们,施介用闪光的人生历程,在西辽河畔蒙汉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永远的丰碑。
   施介, 1909年出生在云南省洱源县一户白族家庭。 1928年,施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春,施介参加组织和领导了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反对校方克扣学生伙食费和庇护不称职教师的罢课学潮。之后,施介与好友曾历经磨难前往苏区寻找党组织。几经周折未能进入苏区。 1935年,他到开远县立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施介倡导成立了“开远中学学生抗敌后援会”,带领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1月 1日,他与早期党员刘林元等人一起领导了滇越铁路滇段员工全线反对法国资方裁员减薪的大罢工。这次斗争震动了全省,在社会各界的声援下,取得了胜利。
  1938 年春,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他介绍云南到延安的王锡令、陈开明和朱家璧加入党组织。 1939年初,施介与朱家璧、刘林元共同研究后,由施介执笔,给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我们对于将来回云南及滇军中工作意见的报告》。施介从抗大毕业后,任中央组织部总务处处长,继而被选送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 1940年调任陕北公学(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教育处副处长, 1941年起任延安大学党总支书记。
  1945 年 10月,为开辟和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施介到达辽西,先后任阜新地委(热辽边地委)组织部长、哲里木盟地委组织部长兼通辽县委书记、“长江骑兵团”政治部主任。他组织工人恢复生产,斗争封建把头,稳定社会秩序;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建农民武装,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机构。他从哲里木盟是蒙古族聚居区的实际出发,忠实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做好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分化瓦解土匪武装,争取群众。他不畏艰险,在武装工作队的配合下,率领干部深入边远地区,发动贫苦农牧民,在群众斗争大会上,在阻敌破路等活动中,到处都可听到施介鼓动人心的声音,都可看到他精干灵巧的身影。在施介等人的领导下,很快打开了局面,使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在广大草原扎下了根。
   长期在艰苦的环境里工作,致使施介染上了严重的肺病。 1947年 9月 18日,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对战友、对远方故乡和亲人的眷念,施介离开了人世,时年 38岁。
   为了纪念施介烈士,哲里木盟地委、政府所在地的通辽,一些机关、街道、学校、工厂、医院、商店等用施介命名。多年来,虽经多次区域调整和机构变更,至今仍有数十个地区或单位用其名字命名,街道以施介命名的牌匾依然赫然显目。虽然“我们最好的同志为工作而停止了最后的呼吸”(陶铸为施介所提碑文),施介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撰稿:李继红,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