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贡献人物:滕静夫
来源:
2015-05-18 11:43:18 字体:[大] [中] [小]
为滇黔桂边区人民的解放奋斗终身——滕静夫

1949 年 5月 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和富宁游击队解放了云南富宁县。然而,反动派不甘心失败,他们把 20多年来为滇黔桂人民翻身求解放而奋斗的滕静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乘他生病之机,暗下毒手,滕静夫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离世。
滕静夫,又名何尚刚,壮族, 1905年出生于广西田东县。 1926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滕静夫参加百色起义,后被任命为中共恩隆县委委员兼政府秘书。他积极协助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在全县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政权建设,扩大组织赤卫军。
1930 年 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韦拔群留在右江组建红二十一师,滕静夫任该师六十二团政治部主任。 1935年 10月,为加强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根据地的领导,党组织派滕静夫等 11人到滇桂边工作。为便于开展工作,滕静夫化名何尚刚。 1936年 5月,滕静夫主持召开了边区第二次党代会,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委员会。会议选举滕静夫为边区党委书记兼边区游击队政委、滇黔桂边区劳农会主席。会后,滕静夫派出干部分赴边区开展建政、建军工作,他亲自发展了一批干部入党,建立了边区革命游击队机关特支。经过整顿,边区革命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革命游击队进一步发展壮大,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高潮。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使敌人惊恐万分,多次组织“围剿”。 1936年 10月至 12月,游击队进行了岜莱、谷沙两次战斗,大获全胜,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达到 3省 28个县,人口达 100余万,革命武装 8000余人。
1937 年,边区革命武装主力改编北上抗日后,滕静夫率少数人员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1938年,根据中共广西工委指示,滕静夫率部分人员到中越边境地区从事革命活动。 1942年,滕静夫化名何静山,回到富宁,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经过努力,到抗战结束时,富宁县组织起秘密农民协会和地下武装,开展了反对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使国民党部分乡政权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1947年,遵照党组织指示,滕静夫将地下武装改为农民自卫队,在滇桂边开展游击斗争,并成功地策划国民党富宁县常备队举行武装起义。
1949 年5 月1 日 ,富宁解放,滕静夫终于实现了自己奋斗20 多年的夙愿。然而,滕静夫已是疾病缠身。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得知滕静夫病重的消息后,收买反动军医,以治病为名,在药中投毒。 7月 7日,滕静夫不幸中毒身亡,时年 44岁。
(撰稿:解菲,文图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