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方国瑜

来源:       2015-03-18 11:42:57       字体: [大] [中] [小]
  
  
  


  
  方国瑜,字瑞臣,纳西族 ,1903年 2月 15日生于云南丽江。 1922年 6月毕业于丽江“六属联合中学”, 1924年 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宗旨,积极参与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2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本科学习。 1930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做研究生。师从钱玄同、马衡、刘复、高步瀛、吴承仕、黎锦熙诸学术大家研究音韵、训诂、目录、校勘、金石、名物之学,跟随陈垣、梁启超、杨树达等名师治史地之学。 1932年以《广韵声汇》的论文通过答辩,取得研究生资格。期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编辑员、洛阳师范学校教师、北平私立民国大学国文系教授。 1934年 9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读,完成《纳西象形文字谱》初稿。 1936年,经袁嘉谷先生一再挽留,受聘执教于云南大学,先后任文史系教授、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并兼任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亚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云南教育学会理事长、云南省文联副主席、昆明市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云南省人大代表、第五、六届云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还担任过中国地方志协会顾问、中国民族研究会顾问、中国人类学研究学会顾问、西南民族研究会顾问、云南民族学院顾问、云南省地方志协会顾问、云南省社科院丽江东巴研究所顾问。 1983年 12月 24日辞世,中共云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方先生早年从事音韵学、文字学、汉语学、语言学研究,著有《广韵声汇》《广韵声读表》〈隋唐声韵考〉〈慎子考〉〈慎子疏证〉〈论学存稿〉〈纳西象形文字谱〉等著作,为学术界所推崇。〈纳西象形文字谱〉用国际音标为纳西象形文字标音,以科学的方式分类解说,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的纳西象形文字研究专著,先生因此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纳西语言与历史学之父”。
   方先生痛感清季外交丧权辱国,愤而在报刊发表文章,呼吁国人“督促政府与英人交涉,据理力争,以保我滇边完整而杜外人之觊觎”。 1935年 8月,以滇缅南段未定界务中国委员随员身份参加界务交涉。从此,方先生转而研究西南史地。所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南部分〉(与尤中等合作)和他主持编撰的〈云南史料丛书〉等,从文献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诸方面奠定了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坚定基础。方先生撰著的〈云南民族史讲义〉、〈中国少数民族史讲义〉(汉晋部分)、〈彝族史稿〉、〈滇史论丛〉、〈云南的土司制度〉等著作,及收录于〈方国瑜文集〉中的众多学术论文,实事求是、旁征博引、严密考证、富于创新、多有发明,是 20世纪云南最具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和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成就,是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63 年,方先生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一文,指出中国各民族由于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融合,发展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一个稳定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政权形式的同意和分裂,从未改变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这一理论贯穿于方先生的民族研究中,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理解、认同、赞赏,是 20世纪阐述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的两大理论流派之一。 1935年,方国瑜先生亲履滇西地区,对傣族、拉祜族、佤族社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抗战期间,与凌纯声等编辑出版〈西南边疆〉杂志,编辑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刊载了大量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参加了国家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担任云南民族调查组副组长,深入楚雄、大理、西双版纳、德宏、凉山等地进行民族调查。所著〈滇西边区考察记〉,至今被誉为云南民族研究、田野调查的典范之作。
  1981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云南省历史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同年,国务院并请方国瑜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等为恢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其代表作《纳西象形文字谱》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云南史料目录概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方国瑜文集》(五卷)在第八届西部地区教育图书评选中获特等奖。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大学执教近五十年,除培养众多本科学生外,还先后指导硕士和博士生十数名。他的学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民族史、民族学方面成就卓著。
   方国瑜教授,是 20世纪云南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他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认真的精神,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文献、民族语言、音韵学、文字学、方志学等方面作出了震古烁今的杰出成就,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臂”。
  
  (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