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周真国

来源:       2015-03-18 11:42:57       字体: [大] [中] [小]
  
  
  


  
  周真国,男,汉族,贵州清镇市人, 1972年 9月出生, 1990年 12月入伍,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部队政治处保卫股副营职干事。
   他 1992年底担任“帐篷小学”校长以来,先后荣获各级各类表彰 40余次。 1997年,他被成都军区评为优秀班长,并荣立一等功, 1998年荣获联国开发计划署“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1999年,他被总政评为“优秀士兵”,同年 7月,被选为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会委员, 2000年 4月,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同年 8月,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奖”, 2001年,荣获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联合会“民族团结进步奖”,进京领奖,先后两次受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他的事迹在各大媒体上报道后,还先后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他到帐篷小学之前,当地村民都不愿让小孩读书,他上任后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通过他的努力,两年后,学校学生由原来的 21人增加到 115人,入学率从原来的 35%增加到 100%, 94年以来,教学质量在县统测中一直名列前茅。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义务为驻地承办夜校扫盲班和科技培训班, 10多年来共扫除青壮年文盲 460人,培养了 200多名种植、养殖能手,发动群众植树造林 80余亩,为 20多家特困户捐款 2万多元。
  1995 年 11月,乡亲们得知他要退伍的消息后,用按满密密麻麻红手印的请愿书,要求部队把他留下来。这段感人的故事,被各大媒体用“九十九个红手印,留住一个兵”等文章争相报道。 1996年 9月,他回家举行婚礼 ,但因学校工作忙 ,婚后第三天就返回了学校。 1997年 4月,他妻子要生小孩。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动员妻子临产时才去医院,结果小孩早产了十多天,情急之下,他只好凭着军人的胆识,笨手笨脚地给妻子接了生。
   周真国教出去的一个学生叫王和强,父亲早逝 ,母亲、大哥、二哥和自己先后触雷伤残,家里清贫如洗。在周真国和连队战友们的关心帮助下 ,他一路辛苦,省吃俭用,读完初中、高中 ,2006年 8月,他以优异成绩被云南民族大学录取。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 ,本该值得庆贺和高兴的事情 ,反而成了一家人的悲伤和无奈。周真国得知情况后,他把情况反映到《七都晚刊》和互联网上,尔后带着王和强四处求援。通过二十多天的劳苦奔波,王和强上学的费用得到了文山州残联、团州委等十几个党政机关和社会好心人的关心支持。 8月 21日凌晨,周真国送王和强去上学时,王和强的母亲泪流满面地说:“周校长 ,和强能上大学 ,是你救了他 ,我们一家人都残疾,让你处处操心 ,我要怎样感谢你啊!”周真国亲切地对老人说:“不要感谢我 ,要感谢就感谢共产党 ,感谢那些好领导 ,感谢那些好心人!”
   十九年过去了,帐篷小学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当地村民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和教师们荣获各级各类表彰 140余次,先后培养出 460多名小学毕业生,他的学生有的在读大学,有的当了警察、教师、军人,有的成了致富能手和老板。十几年来,他先后资助贫困孩子上学,为村民们购买树苗子种,花去两万多元,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但他认为这很值。这些年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他却无怨无悔。回顾这些年的实践,他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按照“三个代表”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打心底里热爱部队,热爱边疆人民,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1996 年 8月被云南省委和云南省军区评为“拥政爱民模范”;
  1997 年 7月被云南省委和云南省军区评为“双拥模范个人”;
  1997 年 12月荣立“一等功”一次;
  1998 年 2月被云南省双拥办和云南省军区评为“双拥工作模范”;
  1999 年 1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2000 年 4月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希望工程奖”;
  2000 年 7月被云南省军区评为扶贫攻坚先进个人;
  2000 年 8月被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00 年 12月被云南省评为“云南十大杰出青年”;
  2001 年 8月被国家民委、中国青联、共青团中央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奖”。
  
  (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