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袁晓岑
来源: 2015-03-18 11:42:57 字体:
[大]
[中]
[小]
近现代花鸟画的铺路者——袁晓岑

袁晓岑( 1915-2008),男,汉族,贵州普定人,中共党员,云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 1960至 1989年连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
出身贵州普定深山独家村的袁晓岑自幼酷爱美术,凭着极高的天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自学成才。 1935年,为全面提高学养,以卖画半工半读方式入读云南大学文史系。在云大学习期间,受当时先进思潮的岭南画派影响,袁晓岑走上了革新的道路,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中国画至今已到了不能不革新的地步了,虽然徐悲鸿、林风眠等先生早已提倡改革,但还需要更多的呼应者,要吸收西方绘画之长,着重写实,着重表现形神,表现性灵。”他对前人以临摹代替写生的画风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并且身体力行,在岭南派“师法自然”的基础上为中国画革新不间断探索、创新。自 1938年在昆明举办抗日劳军画展至其后的七十年艺术生涯中,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独树一帜,蔚为大家。他突破历代孔雀的画法,开创了写意孔雀画派,在对马、仙鹤、牛、鸽以及各种鸟类的表现方面亦打破了旧的程式,形成了鲜明的美学观点和个人风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既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又深受群众喜爱。袁晓岑以自己的行动,承前启后成为中国近现代花鸟画的铺路者,对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巨幅孔雀“瑞鸟图”至今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他的“仙鹤图”作为胡耀邦主席、江泽民主席出访日本的国礼。他的多件作品陈列于钓鱼台国家宾馆、中国驻外使领馆…… 2006年,云南省、昆明市两级政府联合投资建立了《袁晓岑美术馆》,陈列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画集•袁晓岑卷》的全部作品,这些宝贵的遗产将作为中国近现代这一时代国画的代表作永久展示于滇池之畔。
袁晓岑又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始终不忘自己身负的重任,凭着朴素的人民艺术家的良知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将自己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热爱倾注于雕塑创作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雕塑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塑像。在云南美协负责创作研究期间,他经常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深感雕塑的表现形式较为集中概括,因而除了花鸟画外较多地从事雕塑创作。得力于国画的造诣,他创造性地将中国画之线条运用与西方雕塑强调块面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将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注入到雕塑作品中,从而将东方文化的精髓溶入到了作为西方艺术门类的雕塑,著名评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引用刘勰的话评论其作品为“神与物游”。 1951年创作的雕塑《母女学文化》,是他最早的代表作,被称为是“有血有肉有份量的作品”; 1957年创作了《金沙水暖》,再现红军长征强渡金沙江的丰功伟绩; 1959年,他在莫斯科参展的作品让外国评论家发出了“这是中国人的雕塑!”的赞叹; 1953年到 1964年,先后创作出几十件反映新时代云南各族群众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如《祖国颂》、《庆丰收》、《分到羊》、《彝族饲养员》等,对巩固边疆、建设边疆意义重大,由于在艺术手法上极具震撼力,被王朝闻推荐给中国美协,同年在北京举办了“袁晓岑个人雕塑作品展”,成为建国后第一个个人雕塑展,引起了全国美术届对云南的极大关注。 1978年,创作了反映改革开放重视人才的雕塑《伯乐相马》; 1984年,塑了石雕《闻一多》; 2003年,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创作了大型群雕《驼峰情》,并为反腐倡廉雕塑清朝云南籍御史《瘦马御史——钱南园》;同年,为丽江创作了重现历史的重现历史的《洛克》、《纳西人家》、《风餐露宿》及《金碧腾辉》、《吉祥永驻》等; 2004年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卷》。这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创作,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样题材。
(文图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