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朱有勇

来源:       2015-03-18 11:42:57       字体: [大] [中] [小]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
  


  
   朱有勇,男,汉族, 1955年 11月生,云南个旧人。 1974年 2月参加工作, 1977年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7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硕士毕业, 199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回国,任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2002年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年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并兼任英国 Wolverhampton大学和荷兰 Wageningen大学博导; 2004年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2006年任国家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2 年朱有勇教授开始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科学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生物多样性是控制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本明确了作物品种搭配和时空配置控制病害的原理和机制,发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专利技术 30余项,建立了应用推广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形成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 2000年,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 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探明了品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效应、作用和规律,解析了遗传异质、稀释效应、物理阻隔、协同进化和微生态气象条件变化等因素控制病害的机理。 2001年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技术; 2002年发明了麦类与蚕豆、油菜与蚕豆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 2003年发明了玉米与马铃薯时空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 2004年发明了玉米与魔芋时空优化控制病害技术; 2005年发明了玉米与辣椒优化种植技术; 2006年研发了烤烟与玉米时空优化配置技术; 2007年研发了甘蔗与玉米、甘蔗与马铃薯时空优化栽培技术; 2008年,朱有勇教授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云南省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省大力推广,三年内普及到适宜推广面积的百分之九十。
   至今,朱有勇教授首席主持 973项目 1项,主持完成 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 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 1亿余亩,为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提供了成功范例。在 NATU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30余篇,出版专著 5部。
   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磋商组织( CGIAR)优秀成果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14项。曾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高校名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推广标兵、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兴滇人才奖等荣誉。
  
  (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