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刘元岐

来源:       2015-03-18 11:42:57       字体: [大] [中] [小]
  
  


  
  刘元岐同志基本情况
   刘元岐,男,汉族,中共党员, 1931年 11月出生于山东济宁, 1954年 8月参加工作,原中国水电十四局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学文化。
   刘元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 1962年 7月留苏回国,先后在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和中国水电十四局工作,先后参加了以礼河、六郎洞、绿水河、西洱河、鲁布革、漫湾等水电站的建设, 1992年退休后,应邀担任云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顾问和特约研究员,先后参与国家和省内数十项科研项目立项审查成果鉴定。为农村能源的发展四处奔走呼吁、建言献策,为我省农村能源建设、怒江水电开发、太阳能新能源开发等重大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参考。刘元岐历任云南省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水电学会常务理事、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资源综合协会常务理事,担任中国管理科学院、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等十多家单位的特约研究员、咨询顾问,参与云南省第三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评审等工作,五次获得国家、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云南省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被省老科技授予科技耆英称号, 2005年,以最高票被春城晚报社评为云南十大新闻人物。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110篇论文,8部著作。
   刘元岐对怒江水电开发相关问题进行了 20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怒江干流水电开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2004年 12月1日举行的“三江开发暨环境保护会议”,刘元岐虽然因癌细胞扩散刚刚切除了半边脸,但他坚持作了以《加快怒江水电开发,优化我国能源资源配置》为题的演讲,全场掌声雷动,久久没有停息。在云南省第一届科学技术论坛上,刘元岐主持撰写的特邀报告《云南电力工业形势与今后的发展任务》,阐明了加快建设以水电为主的电力支柱产业,把云南建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重要基地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与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观点和建议,正式提出努力发展云南电力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明确了实现电源电网建设的规划思路和重点问题。作为云南最早系统论述建设水电支柱产业的理论著作,这个报告为省政府的决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刘元岐身患痛风、肾衰竭等多种疾病。一直以来,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仍然辛勤笔耕。他一生共著八部能源专著,其中有五部在病床上完成。 2004年 6月,他被诊断为右侧腮腺导管癌后,先后进行两次手术治疗,并在每周进行一次血液透析的情况下,他与病魔和时间赛跑,开始了 18万字的《云南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写作。 尽管病情一再恶化,身体越来越差,可是他还在坚持完成著作并参与重大项目论证。 2005年3月,刘元岐的生命之书《云南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出版印刷,对云南省当时能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
  1963 年~ 1967年主持并参与的以礼河三级电站高压钢管是试验研究项目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3年~ 1977年参加西洱河二级电站球型岔管设计研究项目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3年~ 1985年参加西洱河三级电站引水隧洞“新奥法”试验研究项目 ,获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及财政部的奖励 ;1993年 12月,完成的“保山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7年 12月,参加研究并发挥骨干作用的《关于将西南资源“金三角”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的建议》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优秀建议一等奖; 2000年 9月,所著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把云南建成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能源基地》一文,荣获“西部电力工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3年被评为“云南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并享受度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2004年 6月,“加快建设云南以水电为主的电力支柱产业研究”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5年 3月,被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科技耆英”称号; 2005年 12月,被评为 2005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