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蔡希陶

来源:       2015-03-18 11:42:57      字体:[大] [中] [小]
  
  
  


  
  蔡希陶简要事迹
   蔡希陶( 1911.4 -- 1981.3),男,汉族,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研究员 ,历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院长、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长等职。
  1930 年他进入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实习生, 1932年他主动请缨并受派遣赴滇考察植物,便与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结下了一生缘。作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的主要贡献不仅在论著上,而且在于急国家之急、急人民所需而书写了“立体文章”,按他的说法就是“我立定要用植物学这门理论学科去为人民做一些有用工作的志愿”。为了实现这一志愿,年纪刚过 20岁的蔡希陶毅然离开北平,只身到万里之遥的云南考察植物。与其雇来的同伴,跋山涉水,足迹从磅礴的乌蒙山到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从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到澜沧江和红河两岸的密林,风餐露宿,出入土匪盗贼横行之乡、蛮烟瘴雨之地,冒着生命危险,先后采集了 10万多份的珍贵植物标本,其中有不少新发现的种类,揭开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面纱,让世人见识了这个植物宝库的真面目。
   为了开发利用云南这个植物宝库,年轻的蔡希陶就开始考虑在云南建立植物研究机构的问题。在抗日战争伊始的 193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岌岌可危,为了预留后路,所长胡先驌要求蔡希陶再次赴滇筹建后方基地。蔡希陶提出的由调查所与云南以专事调查、研究云南植物的创意联合筹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终被双方接受,并负责具体操办,后任副所长,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组织了多次植物考察,采集了 10多万号植物标本,引种栽培了一批经济林木。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称该所成为那时云南植物学的“最高学府和旧中国的一个植物分类学活动中心”。抗战胜利后,蔡希陶与妻儿没有返回北平,直至昆明解放,该所后来晋升为在国内外负有盛名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959年,为了书写“立体文章”,开发热带植物资源,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又带领了一批年轻人到边陲西双版纳林海中,“集体鲁滨逊”用“十八把大刀”,披荆斩棘地“双手劈开葫芦岛”,创建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该园后来建成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家战略资源植物保存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旅游基地和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希陶的“立体文章”为云南发掘、引种、遴选、试验和推广了一大批经济植物,最重要的成果是烟草和橡胶,它们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 1945年,为了解决制约其时云南烤烟发展的优良品种瓶颈,蔡希陶设法从美国佛吉尼亚引进了名贵烤烟品种“大金元”种子,经繁殖、栽培试验和良种保纯而培育了适应云南风土的新品种,并在 1949年举办了烟草技术人员培训班和大量繁殖供农村推广的良种烤烟种子,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云南“两烟”大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后,蔡希陶快速做出反应,组织科技人员多次到边境进行橡胶资源及其宜林地的考察。他提出的“河口、西双版纳等地有大面积的平原和丘陵山地适宜于三叶橡胶的种植,有些地区的生长情况可以同海南岛的橡胶媲美”的科学结论和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也为后来云南橡胶业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1982年,他在“橡胶树在北纬 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项目上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蔡希陶在科学事业上所书写的“立体文章”迄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而他“奉献科学”的精神也成了科技界的重要财富。因而,我国著名作家徐迟著书喻之为“生命之树常绿”。
  (文图来源:云南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