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看云南——昭通篇 |豆沙关:千年古道上的文明印记
编者按
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档案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了光阴的记忆。为了展示云南档案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跟着档案看云南”专栏,通过挖掘云南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档案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大家可以从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中感受彩云之南的厚重历史,品味红土高原的人文情怀,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处,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在滇川交界的崇山峻岭间,豆沙关如同一颗镶嵌在中国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秦代的五尺古道、唐代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五道并行的交通奇观、僰人悬棺等人文景观都集中在这一方土地。豆沙关以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见证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书写着边疆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史诗。
石门关:锁钥南滇的千年雄关
石门关以绝壁为屏、深涧为壕,壁立千仞,构筑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要塞,素有“锁钥南滇,扼控巴蜀”之称。唐宋时期在这里设立关口,为古代军事要隘,元朝时期一度称为罗佐关,清朝时改名豆沙关。唐代樊绰所著的记载南诏史事《蛮书》这样记载险峻的石门关:“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中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豆沙关处在五尺道的咽喉位置,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中原与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路线之一。
2010年的石门关(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盐津县地方志办公室移交)
石门关即景(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
五尺道:中原入滇的文明动脉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因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以“积薪烧岩”的办法劈开乌蒙山脉,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将军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修到了建宁(曲靖)。五尺道豆沙关段全长约350米,宽约1.7米,留存有243个马蹄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秦开五尺道上保留长度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记最多的古驿道遗迹。五尺道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代西南地区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曾经,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等物资,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如今,“五尺道”依然镶嵌于石门关的万仞断壁上,但已归于宁静,与现代化的铁路、公路遥遥相望,形成一道奇观。
五尺道(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民族团结的金石证言
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归顺唐王朝,订立盟约。唐德宗派遣祠部郎中袁滋以御史中丞的身份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颁赐贞元金印。异牟寻(公元754年—808年),是南诏第六代国王,于公元779年—808年在位。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入滇,经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在崖壁留下122字楷篆题记。摩崖石刻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全文为:“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除“袁滋题”3字为篆书外,其余均为楷书。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它不仅是唐王朝对南诏册封事件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中唐时期与南诏少数民族关系史的重要物证和历史依据,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历史意义。1965年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
1985年前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及风雨亭(图片来源:《盐津县地名志》)
今日豆沙关
2006年,豆沙关连续遭受三次破坏性地震,古建筑坍塌率达80%。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科学规划,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紧密结合,豆沙古镇在地震废墟上重新顽强崛起。
2006年地震前的豆沙古镇(盐津县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如今的豆沙古镇(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豆沙镇移交)
重建后的豆沙古镇一角(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豆沙镇移交)
如今的豆沙关旅游知名度不断扩大,成为南丝路关隘文化旅游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重点建设小集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在豆沙镇观景平台,人们可以隔着关河水,远眺对岸悬崖上僰人悬棺遗迹;可以从秦五尺古道拾级而上,看悬崖下关河水道蜿蜒,内昆铁路上的钢铁长龙飞驰,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车流川流不息,领略五条穿越千年的交通动脉在峡谷间垂直叠合的景观,感叹“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的神奇。
50年代的关河航运(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
2000年10月10日,内昆铁路铺轨进入盐津县城的庆祝大会现场(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
建成后的水麻高速公路豆沙关段(盐津县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豆沙镇移交)
在豆沙关,每个脚印都会与历史印记重叠,每次仰望都能看见未来。豆沙关将以其深厚独特的魅力,在南丝绸之路上续写古道雄关新的传奇。
供稿:盐津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