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云南记忆 > 史料研究

跟着档案看云南——玉溪篇|通海轻手工业:手工艺术巧 百货畅无虞

来源:       2025-07-11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档案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了光阴的记忆。为了展示云南档案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跟着档案看云南”专栏,通过挖掘云南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档案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大家可以从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中感受彩云之南的厚重历史,品味红土高原的人文情怀,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玉溪市通海县是云南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秀甲南滇”、“礼乐名邦”、“冠冕南州”的美誉。其历史风貌特色鲜明,文化遗存丰富,手工业更是源远流长。能工巧匠闻名云南及周边地区,通海因此被誉为“手工艺之乡”。

通海手工业历史悠久,杞麓湖畔的兴义遗址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唐代南诏后期,简单的纺织生产在该地区悄然兴起。至宋代,制铜器手工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通海先民的工艺智慧。元代时,利用皮张生产鞍辔马具的行业逐渐形成,丰富了当地的产业类型。明代实施军屯、民屯政策后,大量长江南北移民带来了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及江南地区先进的农具、五金制造工艺等,促进了通海纺织业和铁、竹、木农具和家具业的发展。

 

兴义遗址出土纺轮 (通海县博物馆馆藏)

清代前期至中期,通海的棉纺织业、酱油酿造、糕点食品加工等行业蓬勃发展,“通海酱油河西布”成为通海轻手工业的名片。据《续修河西县志稿》记载,河西土布质地坚实、色泽美观,供不应求;妇女们日常从事纺织,布机、纺车成为常见的陪嫁品。清中期至清末,通海纺织产品行销附近地区,织布业保持兴旺态势。清光绪年间,通海的粉丝、豆粉、铁制品、酱油、咸菜、糕点蜜饯、民族银饰品,以及石木工具、日用小百货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至个旧、昆明、思茅(今普洱)、泸西、弥勒等地,拓展了通海轻手工业的市场版图。

《续修河西县志稿》中关于河西土布产业盛况的描述(通海县档案馆馆藏)

民国初年,通海、河西两县生产的洋纱织布花色更加丰富、质量提高,土布、线毯在省物产品评会上屡获嘉奖,声名远扬,成为大宗外销产品。民国中期,通海、河西两县引进先进技术,将丢梭布机改为拉梭布机,这一技术革新使工效提高了2至3倍,显著增强了土布的市场竞争能力。至20世纪40年代,通海县城内各类商号和工商业者众多,涵盖棉纱、土布、染织、铁杂、金银饰品、印刷、木器、糕点等传统行当。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海轻手工业迎来新发展。政府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个体手工业,并采取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社加工订货等措施助其恢复生机。1953年,通海县在个体手工业集中地区建立了一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杞麓县手工业 1956 年工作总结及 1957 年工作意见》(部分)(通海县档案馆馆藏)

 

1956年7月11日,通海县召开第一次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大会(通海县档案馆馆藏)

1959年9月5日,通海县铁木工生产能手首次比武现场会(通海县档案馆馆藏)

 

         1956年11月16日,河西、通海两县撤销,合并设立杞麓县。据《杞麓县手工业 1956 年工作总结及 1957 年工作意见》记载,1956 年全县“共组织了41社,发展了1900人……”。《杞麓县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各基层社1957年生产产值的基本任务统计表》显示,当时共有手工业基层社55个,包括铁器社、棉织社、银器社、度量衡生产社、五金社、木器社、竹器社、纸伞社、油纸社、缝纫社、弹花社、火炮社、化装社等。另据《1956年全县手工情况报告》记载,“根据调查摸底,全县共有手工业 1446 户,占全县总户数的 6.83%,手工业人口 3647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4.52%。”自开展合作社运动以来,全县超过半数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加入了合作社。1958年,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为通海县,轻手工业合作社规模和数量进一步增长。1962年6月8日,朱德考察通海县写下《访通海县》一诗,其中“手工艺术巧,百货畅无虞”诗句盛赞当地轻手工业,极大地鼓舞了从业者信心。

 

 

 

《访通海县》一诗收录于《朱德诗词集》(通海县档案馆馆藏资料)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通海轻手工业大胆革新,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丰富产品种类,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至1983年,城镇集体企业达28个,经营范围涵盖针织纺品、食品加工、日用百货、服装鞋类、机械、五金电器、铁木家具、彩印装潢、工艺美术、民族饰品、建筑材料、包装业、烟丝加工等行业,其产品行销省内外,部分更打入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带来显著变化,既繁荣了城乡市场,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全县城镇企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海县轻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交织着艰辛与奋进、变革与突破的诗篇。轻手工业产品不仅满足了通海民众日常生活的多样需求,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承载着地方文化与民俗传统,是通海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凝聚着深厚的地域情感。如今的通海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方向迈进。在档案的见证和加持下,通海轻手工业的故事将持续焕发独特光彩,激励后人不断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续写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 张晓丹  周国富  通海县档案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