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云南记忆 > 史料研究

跟着档案看云南——保山篇| 历史上永昌府城的八大城门

来源:       2025-07-28 16:08:55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档案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了光阴的记忆。为了展示云南档案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跟着档案看云南”专栏,通过挖掘云南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档案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大家可以从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中感受彩云之南的厚重历史,品味红土高原的人文情怀,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保山古称永昌,是哀牢古国故地,为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系历代边陲重镇。据记载,永昌府城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至今已有近1300年历史。永昌府城东依青华海,西枕太保山,规模巨大,拥有独具一格的八道城门。

保山市区全景( 摄影   毛三 )

永昌府城八大城门图(保山市档案馆馆藏资料)

 

据《景泰云南志》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云南指挥使李观率领军民改筑永昌砖城,共建有八道城门。其中,山下的主城设五道城门,山上的子城设三道城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永昌府指挥使胡渊仿照金陵城(今江苏南京,当时的京城)包钟山的布局样式,将永昌城子城与主城合二为一,纳太保山于城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永昌城,城墙总长13里又14步,“凡八门,东曰升阳;南曰镇南、龙泉;西曰安定、永镇;北曰仁寿、通华、拱北”。时至今日,保山坊间还流传着关于永昌府城“好一座永昌城,八道城门开六门”的谚语。

图片

一、东城门

图片

东城门又称“升阳门”、“青华门”,是永昌城东城墙上唯一的城门楼,也是当时全城八大城门楼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因其方位在东,被称做“东城门”。又因每日清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就照到这座高耸的城楼之上,故改称为“升阳门”。另一方面,登临新建的永昌城东城门城楼上向东望去,可见永昌坝子东边青华海的茫茫水域和点点渔帆;反之,站在青华海边向西眺望亦可见永昌城高大的东城门。久而久之,此门又得名“青华门”。于是,永昌城的东城门就有了“升阳门”和“青华门”两个名字。

东城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如今的青华海(毛三 摄影)

图片

二、南城门

图片

  南城门,初名南城门,后又称“正阳门”或“镇南门”。永昌城墙尤以南城门最为著名,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咸丰四年(1854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曾先后进行三次大修,是八大城门中最为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的一道。清康熙年间,南城门城楼上设有一尊“铜壶滴漏”计时器,是城内作息时间的发布中心。每当烈日当顶的正午时刻,阳光照在铜壶滴漏上光芒四射,此时的南城门最为耀眼。于是,此门又被称作“正阳门”。到了嘉庆年间,永昌府的协镇署迁移到永昌府城南部,紧邻南城门,故此门又被叫做“镇南门”。

南城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在清朝时期,南城门以里的南门街与城门以外的南关街都是商贾云集的热闹地方。在永昌八大城门中,除现存的仁寿门外,南城门也是消失比较晚的一道,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从人们视线里完全消失。时至今日,保山城内与附近乡村上年长的老人们还记得南城门的雄伟景观。如今,“镇南门”牌匾被保山市博物馆收藏保存。

保山市博物馆收藏的“镇南门”牌匾

图片

三、龙泉门

图片

         据载,胡渊扩建永昌砖城时,保留了李观所筑的“年丰门”。后因城门紧挨着龙泉池,遂将“年丰门”更名为“龙泉门”。在此后数百年沧桑岁月里,该城门历经多次战火洗礼,堪称永昌八道城门中劫难最多的一道。在多次损毁与重修之后,这座城门最终也在近年消失了。

龙泉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图片

四、安定门

图片

永昌城的城墙从“龙泉门”往西,沿高耸的地势延伸近一里的地方,在太保山南侧半山腰的小山包上,曾有一道城门,永昌民众称其为“安定门”。

据说,胡渊扩建永昌砖城时,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一带)及江南其他地方迁入永昌的大量汉族居民与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之间时有冲突。胡渊出于全城安全考量,故在太保山西南半山腰的险要地段增筑了这道“安定门”。

20世纪90年代时期的安定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图片

五、永定门

图片

“永定门”原名“永镇门”,位于太保山与西边宝盖山相连的山梁上,实为一道山门。因当时永昌一带地旷人稀,太保山以西森林茂密,常有虎、豹、熊等野兽出没。野兽时而从常年不关闭的“永镇门”进入太保山密林中,进而窜入永昌城伤害人畜。守门官兵遂想出一法,用栅栏封挡城门,这样既不妨碍通行,也可防止野兽窜入,确保永昌城得以安定。于是,“永镇门”遂改称“永定门”。

图片

六、小北门

图片

“小北门”又名“通华门”。相传,此门系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观改筑永昌砖城主城时所建,是永昌砖城的北城门。因北城门附近街边有一座“华荣楼”,故得名“通华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胡渊扩建永昌砖城,在新扩建的北城墙上修建起一道城门,因新建的“北城门”比“通华门”要大得多,于是“通华门”被叫做“小北城门”,简称“小北门”。在此后数百年岁月里,该城门几经毁坏与修复,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被拆除。

图片

七、大北门

图片

“大北门”又名“拱北门”。相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胡渊扩建永昌砖城时,在新扩建的北城墙东段地势较高的地段增建了一道北城门。为示区别,东边新建较大的北城门被称为“大北城门”,简称“大北门”,亦名“拱北门”。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与多次战火洗礼,“大北门”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消失。

1938年的大北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图片

八、仁寿门

图片

“仁寿门”是永昌城八大城门中目前唯一尚存的城门,也是保山城现存最为古老的城门遗址。如今人们所能见到的用城砖拱砌而成的“仁寿门”城门洞,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永昌城时建造的,经历了150多年风雨沧桑与刀光剑影,见证了保山近现代的发展历史。

“仁寿门”牌匾

“仁寿门”的来历,相传源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李观率领军队和永昌民众在永昌土城旧址上改筑而成,当时的永昌城因经历常年战乱,城防废弛。期间,他微服私访到筑城工地与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交谈,问其最大的心愿。老者答曰,所愿非高墙城池,而是安享天年、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李观听后深有感悟。永昌砖城改筑好后,李观遂将此城门取名为“仁寿门”。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仁寿门”屡经维修与重建,其名沿用至今。

曾经的仁寿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2025年重新修建的仁寿门(保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2025年1月24日,以古仁寿门城门洞为中心,全新打造的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正式落成开放,古老的仁寿门以崭新容颜,重新融入保山人的生活。

保山府城闻名遐迩的永昌八大城门存在了五百多年,它们见证和承载了保山悠久历史,是值得保山人永远珍视的文化遗产。城门曾守护着一方安宁,亲历历史繁华,也饱经岁月变迁沧桑。如今,尽管多数城门已经湮没于时光长河,作为历史见证者,永昌府城八大城门的档案资料生动记录了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是保山地域文化与人文记忆的重要载体。那些留存的名称、遗址与记忆,仍在无声讲述着古城的过往,成为保山人与历史对话的纽带,让这份关于“永昌”的记忆,得以在岁月流转中始终鲜活生动。

 

供稿:保山市档案馆  郑兴丹  蒋德才

文中图片由保山市档案馆提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