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档案看云南——保山篇|茶韵昌宁:档案里的茶香记忆
编者按
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档案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了光阴的记忆。为了展示云南档案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跟着档案看云南”专栏,通过挖掘云南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档案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大家可以从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中感受彩云之南的厚重历史,品味红土高原的人文情怀,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在云南省西南部,有一片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土地——昌宁。这里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是茶树生长的黄金地带。茶不仅是昌宁的支柱产业,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
昌宁县城(昌宁县档案馆馆藏照片)
岁月沉淀的茶香脉络
昌宁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其茶叶种植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明代史料尤为详尽。据《顺宁府志·卷五·物产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僧人在昌宁碧云寺周围及后山植茶,制成芳香馥郁、汤色碧绿的“碧云仙茶”,其“状似仙桃”,相传曾入贡朝廷。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1450—1456年)记载:“孟通山(今昌宁县勐统镇)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节前采者最佳。”这是关于昌宁茶最早、最明确的历史记载。如今,昌宁县勐统镇青龙山上仍存明代茶园遗迹,且每年都正常产茶。在昌宁的村寨中至今保留着茶山河、茶山坡、茶铺岭岗等地名,印证了茶与地域的深厚关联。
《云南图经志书》(昌宁县图书馆藏书)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昌宁地处澜沧江—湄公河茶区上游,位于北纬24度“黄金茶线”与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的交汇点。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造就了高山生态茶生长的理想环境,全县拥有31.5万亩生态茶园,是名副其实的“澜湄茶源”。
昌宁古茶园(昌宁县档案馆馆藏照片)
昌宁境内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野生茶树、古茶树、古茶园广泛分布,包括野生型的大理茶、栽培型的普洱茶,以及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的过渡类型。此外,根据《2022年昌宁县古茶树资源调查报告》,昌宁县境内现存古茶树20余万株,其中部分树龄达千年以上。昌宁拥有2.98万亩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天然富硒茶园2.6万亩。
茶马古道上的烟火驿站
明清时期,昌宁不仅产茶,更是茶马古道滇西段枢纽。古老的右甸城是茶马古道滇西段上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这里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
部分记录茶马古道信息的资料志书(昌宁县档案馆馆藏)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游历昌宁,在《滇游日记十二》中记载右甸城(今昌宁)“……右甸在永昌东一百五十里,在顺宁西一百三十里……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并记录了探访茶马集市、煮茶及泡温泉的经历,佐证了昌宁的商贸地位。
马帮驮茶过江的场景(昌宁县档案馆馆藏照片)
昌宁境内“永昌古道复线”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昌宁大部位于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商贾行客经过长期探寻,开辟了通过昌宁前往缅甸的捷径。该线从大理(灵关道)或祥云(五尺道)出发,经弥渡、巍山到昌宁,过永德(或西南经施甸、永德),从镇康(南伞)出境,最终抵达掸国(缅甸)和身毒(即印度)。这样既可避开怒江天险,又可缩短路程、节省时间。商队将蜀地的丝绸、铁器、漆器、蜀布等运到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大陆,促进了跨区域文化交流。
1967年,昌宁县农业局茶叶专家杨德选远赴非洲马里传授茶叶种植技术(昌宁县档案馆馆藏照片)
茶产业发展历程
据《昌宁茶叶志》记载,1952年,昌宁人杨德忠在右甸勐廷试制红茶,开启了昌宁制茶工艺的探索之路。1958年,昌宁县红茶精制厂边建厂边试制,生产出了第一批红茶。当年12月,昌宁县和昌宁县漭坡公社分别获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经过一代代传承与改良,昌宁红茶在云南茶界声名鹊起,昌宁红茶厂逐步成为生产“滇红”的核心企业。昌宁红茶“琥珀汤、花果香、冰糖甜”的鲜明特质,在滇红茶中独树一帜,其制作技艺于2022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昌宁县荣获“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昌宁县档案馆馆藏)
近年来,昌宁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千年茶乡”招牌,打造“昌宁红茶”品牌,提升昌宁茶的市场竞争力,先后获评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茶叶生态建设十强县、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云南省“一县一业”茶叶产业特色县、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茶叶重点县域等多项称号。如今,茶业已经成为昌宁的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是昌宁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经济来源。
昌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昌宁茶厂老茶仓(昌宁县档案馆馆藏照片)
茶文化传承与档案保护
昌宁茶文化与昌宁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相融合,深深镌刻在血脉之中。昌宁县档案馆作为当地保存保管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馆藏着许多茶文化档案资料,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茶歌、茶舞、茶诗、茶故事等,生动记录和展示了昌宁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档案部门依托昌宁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加强与茶相关档案的收集、保护与利用,通过建立茶档案展室、编辑《昌宁茶档案资料选汇》等方式,守护茶文化记忆,为当地茶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相信在档案的见证下,昌宁茶业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茶韵昌宁”的故事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茶韵昌宁(昌宁县档案馆馆藏照片)
供稿:昌宁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