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八十载|革命的音符 战斗的号角
来源: 2025-07-31 10:17:57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光阴流转,泛黄的档案里仍回荡着抗战的烽火与呐喊。一份份电文,刻录着云南儿女征战沙场的豪情;一张张旧照,凝固着民族挺立的脊梁;一封封家书,讲述着出征将士的悲欢离合。云南省档案馆“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烽火记忆·八十载”专栏,刊登纪念抗战胜利系列文章。让我们从卷帙中重溯铁血岁月,在墨迹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前行的力量。
在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中,有一册1947年7月出版的《教学唱》第四辑——聂耳逝世十二周年特辑。在这期特辑中,不仅刊登了聂耳创作的《前进歌》、《饥寒交迫之歌》、《採茶歌》、《开矿歌》,还登载了署名为阿康撰写的《领路的人》和聂耳好友王旦东先生撰写的《聂耳的工作精神》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再现了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深远影响及他的精神风貌。

聂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聂守信,字子义。出生于云南昆明,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短暂的一生里,聂耳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30多首充满激情的革命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的巅峰之作。
在《教学唱》特辑开篇《领路的人》中,作者阿康写道:“聂耳,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每个受着双重压迫人们的怒火,于是学校里,工厂里,农村里,兵营里齐声唱出了不愿做奴隶之歌,这股燎原的火势烧焦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脑袋”。
1935年初,革命戏剧家、诗人田汉决定创作一部以抗日为主题的电影。田汉刚写出故事梗概和主题曲歌词就不幸被捕。之后,孙师毅、夏衍等人将剧本改编为电影《风云儿女》。《风云儿女》以东北、华北义勇军的英勇斗争事迹为题材,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一群年轻知识分子走上抗日前线,在民族解放斗争中锤炼、成长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该片的主题歌,歌词脱胎于主人公写就的诗歌《万里长城》。聂耳在看到歌词后主动要求承担谱曲的任务。聂耳当时正面临着白色恐怖迫害的威胁,得知反动派即将逮捕他的消息后,党组织决定安排他出国暂避。聂耳抓紧时间创作,在出国前夕谱出了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将修改好的定稿歌谱寄回国。
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面世,很快就风靡全国,唱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响彻神州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昂战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
聂耳用音乐作武器,唤醒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识。他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等,亦如战鼓催征,激励无数青年投笔从戎,英勇无畏地奔向烽火连天的战场。正因如此,聂耳也被誉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响彻开国大典。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它被庄严写入宪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

聂耳在短暂的生命里能创作出那么多鼓舞人心的作品,除他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正如王旦东在《聂耳的工作精神》一文中所言,他“钻头觅缝无止境的学习”,“他潜心学习的小提琴和音乐理论,他学编的毅力和进步是惊人的,甚至在湖南过着军人生活的时期,在上海歌舞班混生活的时期和在北平几至饿饭的时期,每日两小时的小提琴练习,也从未间断过”。“他不仅对于音乐学习如此,对于人生的各种知识技能都贪婪的学习着,他不仅爱读书还能说熟练的国语、上海话、广东话,懂得一点英语、世界语,并且最短期间学会了日语”。他“长于交朋友处团体。他没有一点骄矜夸耀之气,态度一贯诚挚、谦让、活泼,能谅解人”。他在“实际的斗争行动中奋勇当先,绝不后退。”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同时也是聂耳逝世9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正如阿康所写的,“没有别的纪念,我们只有唱着他的歌曲向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前进!前进!进!
作者:云南省档案馆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