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云南记忆 > 史料研究

烽火记忆·八十载| 松山血战:滇西抗战的钢铁壁垒

来源:       2025-09-01 17:04:07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光阴流转,泛黄的档案里仍回荡着抗战的烽火与呐喊。一份份电文,刻录着云南儿女征战沙场的豪情;一张张旧照,凝固着民族挺立的脊梁;一封封家书,讲述着出征将士的悲欢离合。云南省档案馆“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烽火记忆·八十载”专栏,刊登纪念抗战胜利系列文章。让我们从卷帙中重溯铁血岁月,在墨迹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前行的力量。  

         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滇西缅北战役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进入战略反攻的重要标志之一。松山战役于1944年6月4日在云南省龙陵县松山打响,历时95天,中国远征军投入4万余人,历经大小百余战,以伤亡7600余人的巨大代价,全歼日军守备队1280余人,取得了完全胜利。

第十一集团军龙陵之战第三次攻略战斗经过要图  

                     

松山战役遗址

         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镇境内,由大小20余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2019.8米。其东控怒江天险,西扼龙陵坝区,山势险峻,沟谷纵横,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同天然桥头堡,是滇缅公路跨越怒江通往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2年5月,日军自缅北侵入怒江以西,将松山建设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的核心阵地,打造成为集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军事堡垒,修建了包括地下甬道、多层铁丝网、隐蔽火力点和钢筋混泥土工事的立体防御系统。登临主峰,怒江惠通桥和周围群山尽收眼底,火力可覆盖方圆数十公里。从战略态势看,松山掌握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若松山不守,则龙陵、腾冲将失去屏障,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将彻底瓦解。

滇西抗战主战场龙陵县松山

1938年,怒江惠通桥抢修通车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71军新28师向松山发起首次攻击。由于对敌情、地形及工事强度判断失误,战事初期伤亡惨重,进展缓慢。7月1日,改由中国远征军第8军接替进攻任务。8月初,第8军发动对子高地第六次攻势后改用坑道战术,工兵部队从敌堡垒群下方约150米处开凿了2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塞约3吨TNT炸药。8月20日上午,引爆炸药摧毁了核心阵地的主堡,堡内75名日军除4名受伤被俘外皆被炸死。次日,日军残部反扑,阵地得而复失。8月22日,中国远征军第8军荣誉1师3团发起攻击,由30余人组成敢死队率先攻入山顶,两军拼死肉搏,尸横遍地,血肉狼藉,敢死队官兵全部阵亡。收复阵地时,发现两军士兵有62对相搏撕咬而死的遗体,十分惨烈。经反复争夺,中国远征军于9月7日完全攻克松山,彻底粉碎了日军可坚守11个月的防御计划。

松山战役中敌军尸横遍野,原始森林成为焦土的景象

 

         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攻克腾冲,日军守备队全军覆没。

         11月3日,远征军收复龙陵,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遮放方向节节败退。此后,中国军队继续挥师西进,于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1月27日与驻印军在芒友会师。至此,滇西失地全部收复,中印公路完全打通,战线被成功推出国境。

第11集团军攻克龙陵后高举胜利之旗向龙陵城前进

         松山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滇西反攻中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是在正面战场上成建制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此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后续收复腾冲、龙陵等地区扫清障碍,同时也为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抗日战场反攻阶段的进程。

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碑

龙陵县远征军雕塑群(尹磊  拍摄)

如今的龙陵松山全景(朱昌维  拍摄)

 

供稿:龙陵县档案馆

照片及资料除署名外,均为龙陵县档案馆馆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