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云南记忆 > 史料研究

跟着档案看云南——保山篇|茶韵昌宁:档案里的茶香记忆

来源:       2025-09-09 09:42:03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云岭千载岁悠悠,兰台万卷录春秋。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多元文化。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档案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了光阴的记忆。为了展示云南档案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云南篇章,“云南档案”微信公众号推出“跟着档案看云南”专栏,通过挖掘云南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档案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大家可以从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中感受彩云之南的厚重历史,品味红土高原的人文情怀,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腾冲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极边第一城”,自古以来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座边城既保留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印记,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腾冲三宝”——腾药、腾宣和藤编就集中体现了腾冲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传统。

腾 药

腾药位列“腾冲三宝”之首,迄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腾冲中草药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境内野生中草药达430余种,其中名贵品种40余种。明末清初,腾药凭借优质药材、独特配方及显著疗效而声名远扬。如今,腾药更以品类丰富的中成药制剂享誉四方,成为腾冲的一张金字招牌。

据《腾越厅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朝廷派大将邓子龙平叛,遣随行军医李仲春驻留腾冲。李仲春见当地草药资源丰富,遂定居开设医馆行医。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李仲春倡议兴建药王宫,初建时仅有一座殿宇,名为“清微宫”。此后,药王宫作为腾药的起源地,成为腾冲地区医药界人士聚集的中心,是腾冲中医药行业发展历史悠久的重要见证。

药王宫(图片来源:腾冲文旅)

至民国时期,腾药的生产经营已十分兴盛,城内大小药铺、诊所达数十家。据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腾冲医学界于药王宫内成立医师公会,进一步整合行业力量。1951年,腾冲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建医药供应社,数年后扩建为腾冲县制药厂。

如今,发源于药王宫、前身为腾冲制药厂,成立于1956年的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心脑血管现代中药为主,传统中药为辅,功效日化用品为补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公司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腾 宣

腾宣书写(现保存于腾冲市界头镇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腾冲宣纸,又称“滇宣”,是中国四大名纸之一,始创于明代,至清代其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其质地坚韧、吸墨性强、不易老化,可长达数百年而不损,有“千年寿纸”之美誉,被视作书画用纸之佳品。

腾宣制作(腾冲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据史料记载,明初腾冲界头镇新庄村龙氏家族祖先自湖南迁入腾冲,带来传统造纸技艺,后经本地化发展,逐步演变为腾宣工艺。腾宣以腾冲东部高黎贡山所产的滇结香木皮(即构树皮)为原料,质地柔软绵韧,用墨后层次自然、渲染均匀。其最初被称为“观音塘大白纸”,后亦有“余宣”之称,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定名为“腾宣”。因其纸质紧密、可防画作被偷揭等优点,曾获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赞誉。

数百年来,腾冲手工匠人坚守古法造纸,遵循包括泡料、煮料、蒸料、洗料、打料、抄纸、榨纸、烘纸等传统工序,制成的宣纸材质细腻、吸水性能优异。

腾冲宣纸厂1977年产值表(腾冲市档案馆馆藏)

1954年,腾冲县当地组织成立手工业棉白纸生产合作社,1974年,该社发展为腾冲宣纸厂。宣纸厂经过不断工艺改革,提高了产品质量,具备安徽宣纸级别的工艺技术条件,所产宣纸品质仅略逊于安徽宣纸。1980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其产品注册为“雪花牌”宣纸。腾宣除用于书画创作外,还广泛用于典籍印刷、契约文书、甲马纸符制作等多种用途。

藤 编

腾冲是闻名遐迩的“藤编之乡”,藤编技艺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关于藤编的历史,在《三国志》里就有“藤甲军”的记载。书中描述,藤甲军的藤甲由藤条编织而成,“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历史上,在腾冲明光、界头、古永等地,曾使用由藤条编织牵引的藤桥。这种藤桥形如网槽,虽行走时晃动,却坚固耐用。从地名沿革来看,腾冲在古代文献中常称作“藤越”、“藤川”等,《旧唐书》中亦记作“藤充”,直至明末清初,“藤”字才逐渐雅化为“腾”字。

腾冲本地藤条资源丰富,品种主要有鸡广藤、水广藤、刮皮藤、黄藤、红藤等。其中,鸡广藤因皮质光滑、色泽白亮、质地柔韧不易折断,被视作藤篾中的上品。然而,因历代砍伐,如今腾冲本地藤条日渐稀少,现在所用藤条原料主要来自盈江铜壁关及靠近腾冲古永的缅甸边境一带。

藤编工艺品(腾冲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藤编制作一般经过打藤(削去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漆等十几道工序。其成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正如明代文人李渔的诗句“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贴切地道出了藤编雅俗共赏的特质。用藤编制的椅子、书桌、茶几、箱子等家具和日常用具,因其制作精细,工艺独特,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腾冲县藤编合作社1965年产值计算表(腾冲市档案馆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腾冲成立县办藤器合作社,和顺乡成立大队藤器厂,由著名的藤编老艺人马兴朝等传经授艺,培养了一大批藤器编织技术人员。如今,在腾冲民间依然隐藏着许多技艺精湛的藤编匠人,他们在坚守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使藤编这项古老手工艺在经纬交织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藤编工艺品(图片来源:腾冲文旅)

供稿:腾冲市档案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