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丨滇缅公路筑路歌碑
经典诵读——抗战记忆
字不言、书无声,
见证烽火连天、家国命运;
纸渐黄、墨尤浓,
饱含赤子衷肠、碧血丹心。
将档案撤去尘封,让声音唤醒记忆,去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的“最后的吼声”。
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档案馆合作,在七彩云端推出特别栏目《经典诵读·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史海钩沉,从文献、书信、日记、电文中,打捞珍贵的历史片段;深情演绎,用主持人专业的诵读,致敬家国记忆;以声音的艺术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照亮前行的道路。
今天播出主持人李德峰诵读的《滇缅公路筑路歌碑》。这首《筑路歌》是80多年前时任龙陵县县长的王锡光在亲历筑路过程之后写下的,字字句句都记录下了20万云南民众参与修路的艰辛与伟大。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西至德宏畹町,过界河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中国境内959.4公里。其中关畹段要翻越横断山系纵谷区的云岭、怒江和高黎贡山余脉,跨过漾濞江、胜备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需建造桥梁200余座、2米以下涵洞1000余座,工程异常艰险,远超勘测前的预想,以80多年前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更是难如登天。
滇缅公路路线图(1938年7月)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征调民工陆续达到指定工地,加上雇佣的石工、木工、普通工、参加桥涵工程的包工,西段每天约有汉、彝、白、傣、回、景颇、苗、傈僳等10个民族的13.5万民工在路施工,加上东段加固路基、桥涵的各县民工6万余人,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高达20万人。
他们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修筑这条“抗战生命线”日夜赶工,付出了巨大牺牲。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谭伯英在日记里记载:“平均每推进1.6公里就有3人伤亡,全线土石方量足够绕地球赤道三圈。”
滇缅公路筑路歌碑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